[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为许光汉的屁股加半星这会是今年最佳华语片吗?

发布时间: 2023-08-13 14:1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本周院线票房依然由《孤注一掷》统治,上期口碑榜提到本片点映票房就已经拿到了日票房冠军,最终也选择了提前上映的发行策略,目前上映5天票房已超过14亿。而本周更值得到影院支持的影片是陈翠梅导演的《野蛮人入侵》,本片曾在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深焦作者们也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影片以“元电影”般的创作概念呈现了一名过气女演员在婚姻失败成为单亲妈妈之后,试图复出再起的故事。最重要的一个点是提出了一种在功夫片这个类型“终结”之后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重启的方法,前半部分“筹备”是对功夫片套路(堪称数据库式的)拆解,后半部分则是将其重启的方法。

  非院线方面,本周最值得关注的影片是程伟豪导演新片《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许光汉、林柏宏贡献了生涯最棒的表演,许光汉的屁股更是成为了本片的一大卖点。影片有极为有效的娱乐性,临场感和离场感俱佳,既照顾观众又不跪舔观众,且将最为当下的议题妥帖有度地融于概念故事人物情节。也有作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影片整体的叙事其实颇为潦草与陈旧,警匪线的处理更是相当敷衍。大张旗鼓地去碰触各类议题,到头来也不过是以此为基,进而求取温情和疗愈的合家欢展演,它最终的指向无非是博人一粲罢了。此外,娄烨导演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幕后纪录片《梦的背后》也在本周上线,我们也针对本片做了一期播客,敬请期待。

  高度自我反射的元电影,陈翠梅自编自导自演。迷影梗、科幻梗和对电影的深刻理解甚至还不是影片最讨喜的地方,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一个点是提出了一种在功夫片这个类型“终结”之后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重启的方法,前半部分“筹备”是对功夫片套路(堪称数据库式的)拆解,后半部分则是将其重启的方法。影片直接对话对象可能是北野武的[监督万岁],前半部分“筹备”实际上是后半部“拍摄”部分的元素堆迭和预叙。科幻梗比迷影梗还要令人惊喜。金爵+导演,金爵+编剧或者金爵+女主都是个合理的给奖方式。

  本片以“元电影”般的创作概念呈现了一名过气女演员在婚姻失败成为单亲妈妈之后,试图复出再起的故事。尽管陈翠梅导演在这部作品中罕见地加入了类型电影的元素(动作、犯罪),展现了拳拳到肉干净利落的功夫场面与千里追索险象环生的逃亡段落,却并未受到类型框架的桎梏,亦不曾落入程式化的情节模式。她的叙事技法不仅止于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更进一步混淆了戏内戏外的虚实界限,达成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无缝衔接。它以天真却灵醒的目光,带领观者徐徐走入一个莫衷一是各有省思的光影世界。结尾的弃棍之举则颇具“破执”韵致,堪为点睛之笔。而以创作者试图为类型原则与作者风格之间寻求共洽的做法观之,本片整体上虽不乏尚待补阙挂漏,细细酌量之处,但仍可算是一部朝华夕秀的佳作。

  以“元电影”的幌子进行“自我认同”的探讨,恰好呼应上开头点出的“电影曾是一切,但现在一切都是电影”;而元电影的部分又像一个粗糙版的《合法副本》,用一个并不新鲜的“真作假时假亦真”来勾勒表演与现实的模糊边界——也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对阿巴斯精雕细琢的层层论证/推演,陈翠梅用三段“演绎”(作为演员、角色、自我)来讲述了一个极其私人的故事,在“野蛮人”的入侵后如何重拾自己的身体;而恰好得益于此,《野蛮人入侵》在保持迷人的暧昧之外,有着更强大的个人情感力量。不过略有迷惑的点在于穿插其中的“迷影”瞬间,创作者是在解构类型,还是在重新建构?就像海天一线的结尾一镜,导演究竟是入戏还是出戏了?当然,影片能轻盈地抛出这些问题,也足够有趣了。

  如果单从元电影角度切入,这部电影顶多只是及格之作,不需更深入思考便能揣测到导演的下一步动作。正如片中导演坦言“一切都是电影”,很容易让人只关注拍摄过程的表面,而忽视了这个作为戏中戏的东南亚版低配《谍影重重》。从训练时模拟的肉体训练,到实战中真正体会到穿刺的痛感,再到最终用身体感知万物的平静,用肉体思考的方式与三岛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女主也在这样肉体先于语言的行动中得到了成长、救赎。

  从去年看阿良《一时一时的》就觉得陈翠梅可以拿表演奖了,这部自导自演的更了不起,是一部用时又用心的电影,当然也有用力。东南亚轻类型,戏中戏可以包裹进更多可能,结尾风淡云轻,探讨问题依旧是身份以及可以看出想突破类型的尝试。

  片子给人“木型人”观感,很瘦削。可以解读为风格或简单,看观者个人喜好。影片倒是破了很多:破掉母性、架空爱情、剥掉种种社会身份、回归肉体力量本身。在你是谁这个问题面前,头脑与肉体是同等重要的。种种假设和诘问紧贴一个30+过着标准生活的女人的内心写照,太真实。看的过程中,杀死比尔 穆赫兰道 在脑中盘旋。

  起初以为就这样陷入已经烂大街的女性困境叙事模版。引入功夫的角度却很新,女性的身体与思想,施暴与受暴,被动与主动,对我是谁执念般的镜像自省,在纵深式文本的递进路径中,在多重身份的辩证关系中,语义越来越丰满。从动作片变爱情片,明知进入戏中戏,又现实到不似假象,最终都成了冥影重重。

  感性而言,这是我今年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从理性上来说,这也是我所理解的那种最好的商业电影:极为有效的娱乐性,临场感和离场感俱佳,既照顾观众又不跪舔观众,且将最为当下的议题妥帖有度地融于概念故事人物情节。程伟豪是一个对高概念类型片有着充分自觉和自信的导演,继《缉魂》后再度践行了“跨类型”创作理念而更趋纯熟(至此他已经实践了之前想做的全部类型,后续创作更值得期待),还把B级片的范式和趣味有效渗入主流商业片。我想应该可以说:他是目前华语电影最需要的那类导演。

  不敢相信,最后落位竟然是与爸爸大和解,但细思一下倒也符合东亚人体质,可以接受容忍吧。多元类型融合的惊艳度、故事的反转力量没前作《缉魂》那么爆,但依然能感受到程伟豪的勇气。这是2023华语电影界站的最高、走的最远的喜剧。娱乐度一流,社会议题讨论度也一流,每个包袱都甩响了,让人能很投入地放肆大笑,感受到LGBT电影也可以是这样奇趣的,是只有台湾、而非其他文化土壤(包括好莱坞)能拍出来的,这就很了不起。许光汉、林柏宏贡献了生涯最棒的表演。

  完成度高的台湾主旋律。父权(父亲/警察)与性别政治的通俗媾和,前者凭借后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功能障碍,后者用牺牲(吸收)换取前者的自我补全。而完全脱线的反派证明了这场危机终究是自导自演。其他可能?比起搞到钱的野心小妹,或许只有编织一切后深藏功与名的阿嬷才是答案。

  程伟豪赶金马闭幕片的信心并非是无的放矢,影片完成度倒也差强人意。可其试图取悦观众而近乎到了献媚的地步同样不假,虽是主打喜剧,却类型杂糅,恐怖惊悚、悬疑犯罪、家庭伦理都一股脑塞进去。但除却那些机心闪烁且效果不俗的台词设计,整体的叙事其实颇为潦草与陈旧,警匪线的处理更是相当敷衍。大张旗鼓地去碰触各类议题,到头来也不过是以此为基,进而求取温情和疗愈的合家欢展演,它最终的指向无非是博人一粲罢了。程伟豪深谙观众的心理,非常明白他们的观影诉求,说是双方的悲哀或许严重了,理想的表达可能该是:你情我愿,银货两讫。

  比JM版多了3分钟首映礼现场、发布会回应删改问题的片段。能通过纪录片看出来,《风雨云》对娄烨来说是野心最大,同时拍摄过程最消磨内耗的作品。特别是各种动作戏的拍摄现场,问题频发,完成过程非常困难。对每个习惯文艺片作者表达的导演来说,拍动作戏可能都是令人头痛的,况且娄烨想表达的不在于此表象,而是动作背后人的行为与心理。而因为审核的反复,冼村事件的社会性也在成片中被进一步削弱,如其所言,正常拍电影、做表达应该是人的权利,却丧失了;观众也被夺取了观看权,一直难以看到影片的“本作”,经年累月成了“二流观众”。

  一个竭尽全力扭转命运的Reformist,一个流淌着癫狂血脉的Rebel,一个在城市中四处游荡不断诱惑后者的暴力因子,一个整天被操却只做梦发大财的底层小市民,一个被当成活动靶子杀戮欲望倾泻对象的差人,以及一个对着世界施加“做与不做都没什么两样”的绝望hardcore人生模式的God,共同开启了对最后一道命符价值为几何的薛定谔猫式判断争夺权。最为难的Reformist在垂死疯狂背上保命符都掉漆的险境中依然努力保持着要扭转乾坤的信念,乃至自身都与悖论的另一端合为一体依然浑然不知,而磁场被扰乱到只会说恭喜发财的Rebel面对god收获了空白而失去目的的人生。这是银河团队最新的电影世界观,不评论不站队只发给每个人在到怪力乱神世界中最现实又对位的独属牌位号码。在没有电影看的2023年,这就是最佳了。

  算是杜sir钦定的银河接班人郑保瑞与游乃海组合的正式首部接棒作,蝼蚁众生与香港的“天空”的较量。《柔道龙虎榜》中的男男女女行至如今这片天空下,同一座城,一切却都变得更糟,相互之间加油打气的浪漫与希冀也变质为对彼此肉身或精神的残酷迫害,然而也是在这更加绝望的生存环境中,银河一如既往对于命运的书写反而变得更加光明起来。《意外》对于唯心论的怀疑和惶恐在《命案》中蜕变为一种朴实而分外倔强至病态的主动唯物,纵然呈现的方法论仍是虚无的,但《意外》的黑色结局在本片中却被希望安抚,比起或许并未因“上身”而改正的宿命,“我自己选的”这句疯话实际成为最大的慰藉,依旧充满劫数的前路并未让电影的谜题和答案变得模糊与抽象,郑和游将被拯救的机会和可能重新交还给了依旧背负着命理的众生,无论成佛成魔,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涅槃。

  和《神探大战》类似,其过火和癫狂掩饰不住过度透支、佯装姿态的尴尬。主人公逆天改命的理想被等同于螳臂当车的身体政治,在戏谑中期待着赞赏与共鸣。而在雨滴报纸与白鼠撕叫的音桥中依然能匆匆一瞥郑保瑞的视听想象力,遗憾的是二代接班人显然是优秀的执行者,却不是能另立山头的冒险家。或许真正绝望的是,那个曾孕育银河映像和《无间道》的“最好和最坏的时代”也已经悄然远去了。

  脚本太懒惰,支点是原版剧集的第一季度和石之森的漫画,支架是从EVA的角色动机起,另一端抵达的则是《蓝宝石之谜》,最大的嚼头还是拟斗和特殊技术的演出,庵野在奇观场面上摒弃美式超英的动作模式,追求原作中东映特摄典型的动作不连贯、场景不连续的速度感、跃动感、力量感和怪奇感,然折田至和竹本弘一等人当年的这派做法源自成本与技术的制约,如今复刻过来某种程度上已违背了现代制作和观赏的思维惯式,戏谑的幽默感不经意间流露,也因此角色性格和表演风格与这种微妙感最为契合的一文字成为了全片最具魅力的存在,而这种“过时”“失常”的动作又与动画的“全面把控”相悖,不仅是情怀,庵野再度探索着实写的“意外”之趣,由此穿插其中几近于动画的CG(特摄)实现了携带的通化和进化,“动画本质上也是特摄”,一种模糊了边界的溯源和变革。

  戴锦华老师从去年金鸡开始盛赞,果然是十年十佳级别的炸裂神作,完爆99.9%的迷影片内卷之王!影片有一个高度密集用梗的(至少三重)换喻体系,电影主角-配角-龙套的精细设定既指涉阶级,又指多数-(许多个)少数,同时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和对抗性的话语。以电影机制来指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和历史书写的机制,堪称卷出新高度的极富创意的杰作。在颠覆父权及主流叙事的同时,也以自我和解与母女和解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无数被压抑的群体及其话语,更以一个“打开另一种叙事”的结尾实现了“one no, many yeses”和“用脚投票”的宣言。喜剧方面更是创意无穷。缺点嘛……设定有点复杂,门槛有点高。

  光有好设定不等于就是一部好电影。以电影元素指涉社会系统,难得之处在于其中包含了多层讽刺:艺术审查、言论控制、少数暴政、阶级固化等等。但《戏梦空间》无论在哪个层面都没有深入挖掘,让这个不错的设定沦为粗浅的符号/术语置换。如果不能在视听上拍成更彻底的“元电影”(只有“剪辑之枪”有那么点意思),那就应该在反乌托邦叙事上做得更有深度,但这个寻父变颂母最后展现真我的主线故事实在太俗套了,结尾更是直接大顺拐,让仅有的一点抗争表达沦为暖心鸡汤(跺脚真尬)。

  马主席说这片是当代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片子其实是逆向的《卡比利亚之夜》,圣母心爆棚的星二代在罗马市郊贫民区的“屡遭欺骗”正好是《卡》的反写(因此结尾虽然让人难过但是毫不意外嘛)。角色调用演员真实人生经历还是挺拼的,虽然很剥削但是这种剥削是很正面也很喜闻乐见的,给女主角奖是很正常的选择。主题句还真是俩星二代聊名人二代心路历程那段。

  一个长相并不出众的星二代,圣母心爆棚帮助了一家底层穷人,最终被欺骗的故事。手持摄影为影片增加了不少质感,薇拉的表演也是影片的重要一环。薇拉天真的一面最终造成了悲剧结局,但她绝不是泡在糖水里的傻白甜。她知道自己的缺陷,也知道别人的看法,有自己独到的审美及世界观,但她在某些程度上又符合大家对于星二代的刻板印象。复杂的人物性格为薇拉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她现实的状态完美融入到了影片表演中,我们很难分清哪里是表演哪里是本色出演,这便达到了影片的目的。

  除了对《大白鲨2》的调侃,真正的致敬对象是《恐怖触须》;角色行为一旦开始虎了吧唧的犯蠢立马就会变得好看起来,实际是维特利对好莱坞主流大厂曾经还会生产的次级类型制作的回归,而非单纯的小作坊低成本类型片——比四五十年代的A级B级制作发行策略更有趣,九十年代好莱坞大片厂流行在完成一部大制作后再启用这部大制作的人气配角主演一部B级电影,往往是动作片或怪兽片,延续到新世纪就是第一个十年乔·丹特、斯蒂芬·索莫斯、彼得·海姆斯、罗德里格兹、克雷文、阿嘉等人作品中遗留着的那种“精致的草莽”气息;吴京在数次面临生死关头之际都近乎直接跳过了如何逃生的过程而直接如神一般再度出现在众人面前,而斯坦森在相同遭遇下的每一步动作则都得到了详尽的呈现,所谓的双男主其实似乎暗含着一种故意为之的不平等刻板视角下的反讽。

  在人类过度开发的时代,很难能看到这样一块璞玉之地,牧民们甚至还在为雪豹的偷袭而担忧,而不是掠杀殆尽后的保护。在这一方天地间,人与动物达成了难得的平等,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生态系统。就影片结构来看也很完整,以一组组父/母-子/女为单位,介绍了这个生态系统里的各种动物,牧民将摄影技术教授给子女的同时,其他动物也在向下一代传授着生存技巧,一幅和谐且充满希望的自然图景让人动容。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