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顺序显示比按算法好?用户不愿做算法的奴隶

发布时间: 2022-05-12 21:19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在与 Twitter 达成价值 440 亿美元的收购交易后,马斯克入主这家社交平台的脚步或已越来越近。作为 Twitter 极有可能的新主人,马斯克在这段时间里,也陆续喊出了诸如盈利模式转向收费订阅、放松审核、清理机器人账号等改革措施。日前,马斯克又在 Twitter 上发文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推文似乎比算法建议的好很多,并推荐网友将推文顺序设置为按时间排列。

  那么为什么按时间排序的内容,或者说时间流(Teamline)会受到马斯克的推荐,受到诸多网友的欢迎,目前微博采取的信息流模式为何就不受青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是怎么来到大家眼前说起。

  但由编辑推荐来决定内容呈现的模式并没有成为主流很久,甚至于在互联网的历史中,这种中心化的信息分发模式一直都不是主流。编辑推荐是 Web 1.0 时代的特色,它的弱点是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编辑团队效费比很低,这种类似于传统媒体通过专业人士筛选内容的模式过于昂贵,与轻资产的互联网经济并不适配。简单来说,就是 很不互联网 。

  信息流代替时间流则是移动互联网成熟阶段的标志,从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从谷歌、Facebook 到 Twitter,从微博到微信、知乎、淘宝,全球互联网平台都倾向于用信息流来完成内容分发。

  2013 年,谷歌将核心算法更新为蜂鸟算法(Hummmingbird)、开给网页等级赋值;随后 Facebook 推出了 EdgeRank 算法,将亲密度、热点程度、时效等作为信息排序的依据;并且 Twitter 也上线了 Algorithmic Timelines 算法,将信息相关性的权重无限拔高。至于国内市场,今日头条的崛起就已经说明,信息流更适合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所谓信息过载,是指当一个人面临大量信息时,产生了理解和决策的困难。如果将人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这个情况就很好理解了,当输入这个系统的信息量超过处理能力时,就会发生死机的情况。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花样繁多的信息一股脑地涌到用户眼前,但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浪费,并没有被真正需要的人发现。

  随着用户规模的指数级攀升,互联网平台对于不同个体的 信噪比 也在上升,时间流无法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而信息流的优势则在于更加符合用户消费内容的习惯,让用户用用更低的时间成本获取到更多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正在让位于筛选信息的能力,算法加持的信息流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用户呈现出他们认为对自身有效的信息,起到的的是过滤器的作用。

  算法会基于用户的个人兴趣、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数据,首先勾勒出一幅用户画像,推荐与用户偏好高度匹配的个性化内容,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送到用户 嘴边 ,吸引用户最大限度的沉迷其中。

  更妙的是,掌握有信息流和算法的厂商发现,这种信息的分发模式既去除了人的影响、又高度中心化,掌握了信息流向就等于掌握了更大的权力,这也埋下了信息流在互联网反垄断时代被反对的 祸根 。回到微博和 Twitter 上,其实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同样是采用信息流分發,用戶對微博的反對可以說是遠高于微信、淘寶和知乎的,個中緣由其實與微博和 Twitter 自身的定位有關。

  當然,現在時間流重新被談及的更深層次原因,其實是大衆開始警惕互聯網公司,並企圖擺脫來自算法的規訓。盡管用戶越來越討厭信息流,但討厭的並非信息流本身,而是厭倦了算法代替自身意願來決定我們所看到的互聯網世界,用算法來代替大腦的思考來實現的信息篩選,而會甚至會導致認知的退化。

  用戶更恐懼的是,這些巨頭用算法來控制我們的生活。典型的例證,就是此前曾引起大量討論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外賣騎手雖然沒有流水線那種有形的生産管理制度,但卻無時無刻不处于算法无形的监督控制之下。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