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古人为节约书写成本而使用文言文宋朝后也使用白话文

发布时间: 2023-04-16 21:2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人说话都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可是事实上可未必了。古人说话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都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吗?其实并不全是的。古人并不仅仅使用文言文,也使用白话文,只不过在使用的时候分场合而定。那么古人在什么时候用文言文?什么时候用白话文?为什么要分场合而定呢?今天就一起来解决这个知识盲点。

  如《左传》中记载晋景公作为一代君主,有一次做了一个不好的梦,便找算卦的来解梦,算卦的人说晋景公活不过今年麦收时期,晋景公一听便十分生气,就叫来那个算命的把他杀了。没过多久,晋景公就喝了新麦做的粥,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去上厕所,不小心掉进了厕所里,而《左传》仅用八个字概括了这件事:“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在看这道圣旨的时候,可以发现首句的“奉天承运”是一句固定语句,用以显示皇权的威严,而中间的内容却十分符合现代的白话文,“这帮家伙来了”一句更是体现出白话文的简单易懂,调皮可爱。明朝时期,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用白话文颁布圣旨,其后代更是在圣旨中,将白话文用得生动活泼,如朱棣颁布的圣旨中写道:“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如此看来,文言文其实就是先秦时期的口语,如同孔子《论语》中常用的“之乎者也”,两汉时期,在汉高祖刘邦的推崇下,出现了文言分离的现状,使得古人日常交流与文章术语分离开来;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雕版印刷书的发展使书写更加便利,同时也带动了说话、杂剧、影剧、诸宫调等各种艺术的迅速崛起,同时,我们在大量的唐宋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共用,如宋代词人柳永在《定风波·自春来》中写道:“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