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5-09 09:1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要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制定更加适应育种科研特点的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青年人才安心科研

  前不久,3位青年科研人員榮獲“王連铮大豆青年科教獎勵基金”,該基金自設立以來已經連續頒獎3次,共有10位青年科研人員獲獎。

  王連铮是我國著名大豆育種專家,他主持選育的大豆品種“中黃13”,近30年來在國內推廣面積超1億畝,也是迄今唯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大豆品種。在長期的育種實踐中,王連铮深感育人和育種同樣重要。爲此,他將自己獲得的幾項科研獎金捐出,設立了“王連铮大豆青年科教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大豆科學研究與生産中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科技人才。

  多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育種科研,爲農業增産增收發揮了關鍵作用,湧現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等傑出的育種專家。很多育種領域的大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堅持一手育種、一手育人,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育種人才,成爲農業界和科技界學習的榜樣。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在育種人才培養方面還有一些短板,人才短缺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這背後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育種周期長、難度大,與此同時,對育種科技人員的長期穩定支持不夠,評獎、職稱晉升等方面激勵不足,不利于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二是育種工作常與試驗田爲伴,要經常出差下地,工作環境較差,使得一些青年科研人員甯可選擇在實驗室做研究,也不願意到試驗地搞試驗;三是育種人才、設施等多集中在科研院所,離實際應用有距離,“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導致人才效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育種的關鍵是培養人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科研單位都已積極行動起來,圍繞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設立了許多科研課題,鼓勵采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力求盡快取得突破。任何新技術、新方法要體現出其效益,最终都要与人才相结合,也意味着要全方位加强育种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育种有自身规律,育人也是如此。要积极采取相应政策,吸引和鼓励人才投身育种科研。制定更加适应育种科研特点的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青年人才安心科研,愿意把毕生精力投入到育种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根本上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作物新品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蒋建科)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