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创新高42家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指标面临强退

发布时间: 2022-05-08 16:4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年报季落幕,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数量创出历史新高。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梳理,截至5月6日,今年以来共有42家公司触及强制退市指标,数量较2021年增长50%。

  2022年作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实施的第二年,A股或将迎来退市潮,一些经营业绩较差的公司将逐渐退出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今年濒临退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退市新规的实施。退市新规的严格实施,对冲击财务退市标准者并不法外开恩。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逐渐形成,退市渠道逐渐畅通,“应退尽退”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生态逐步构建。

  目前已披露的共有42家公司触及退市指标,面临强制退市,具体来看,沪深两市分别有18家、24家。九成以上公司都是因为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

  沪市18家触及退市公司中,除*ST新亿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出具行政处罚书,触及重大违法退市之外,其余17家均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其中,有8家公司触及一项财务指标而触及退市,*ST中房、*ST昌鱼、*ST厦华、*ST綠庭、*ST遊久5家公司因爲營收低于1億元以及扣非後淨利潤爲負值而觸及退市;*ST西水、*ST海醫、*ST海創則是因爲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觸及財務類退市。

  另有6家公司觸及兩項財務指標,*ST拉夏、*ST易見、*ST中天因爲2021年基本面未有改善,淨資産繼續爲負且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ST明科、*ST羅頓、*ST金泰不僅營收低于1億元以及扣非後淨利潤爲負值,而且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而*ST中新連續兩年觸及三項財務類指標,該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2020年初以來一直停工停産。

  深市觸及退市的24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因爲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觸及退市;2家公司因爲扣非後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而觸及退市。*ST華訊、*ST長動因三項指標而觸及退市,即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扣非後淨利潤爲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和期末淨資産爲負值。

  和往年相比,今年觸及退市指標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這和2020年底出台的退市新規有關。根據退市新規,2021年年報披露後,上市公司若首次觸及“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其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20年年報披露後股票已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2021年若再次觸及相關退市情形,將直接退市。這意味著2022年是退市新規中財務類退市指標集中顯現效率的一年。

  退市新規中設置了營業收入扣除標准機制,營收扣除中關于新增貿易收入、非穩定業務模式等複雜收入扣除項目。爲提升財務類退市指標可執行性,落實落細退市新規,2021年11月19日,滬深交易所發布指南細化這一扣除標准,比如:細化貿易、類金融業務扣除要求,明確將非正常交易合並取得的收入進行扣除。

  此舉精准打擊了殼公司,讓處于退市邊緣的空殼公司難在營收上耍花招。田利輝表示,退市公司數量的增加,是退市制度嚴格執行的結果,讓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企業退市,爲優質企業騰出市場空間,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逐步完善的具體表現,說明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退市渠道逐漸暢通。

  在嚴格執行退市規則之外,監管部門還下了大功夫來確保“該退則退、應退盡退”,讓退市公司“退得穩”。

  一方面,隨著A股市場注冊制改革試點不斷擴展,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也不斷增強,在新證券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強力威懾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大幅提升,僵屍企業和空殼企業露出真面目。另一方面,強化退市公司監管,發布《關于退市公司進入退市板塊挂牌轉讓的實施辦法》,順暢退市公司进入退市板块挂牌转让,同时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强化退市公司信披,完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加强投资者保护。

  “随着******制在资本市场的全面铺开,退市企业数还将增加。”一券商分析师指出,上市公司壳价值不断降低,资本市场“吐故纳新”格局已经形成。大多*ST公司经营困难或呈现空壳化,基本面难以支撑股价,部分投资者仍寄希望于此类公司出一些挽救股价的措施,实际上这种行为如同火中取栗,风险极高,投资者要形成新的投资策略,提高风险意识和用脚投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