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唐君远先生其人其事

发布时间: 2021-08-23 08:1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1982年,唐君远先生的公子唐翔千先生在上海创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厂

  “君老”是人们对于唐君远先生的尊称。唐君远是早期上海市工商联的老领导,曾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委、全国工商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在工商联,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君老”。

  “君老”是怎样一位长者?人们现在或许了解不多,但是在上海许多名校,如大同中学、向明中学等学校的优秀学生得到过“唐君远奖学金”资助的,或得过奖的学生,一定知道这样一位人物。

  唐君远,又名增源,1901年生于江苏无锡,年轻时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南洋公学是交通大学的前身。后来,他转学东吴大学,他在这所学校学的是化学专业。唐君远父亲叫唐骧庭,早期在无锡开设丽新布厂,与无锡荣家荣宗敬、荣德生是同时代的企业家。唐君远在家排行老二,有兄妹多人。唐君远因父亲的丽新布厂开工而离开东吴大学,从考工员、考工主任,一直做到厂长。后来独当一面,企业越做越大,开设无锡协新毛纺厂、丽新印染纺织公司,成为上海和无锡两地“丽新”系的掌门人。

  新中国成立后,唐君远将无锡和上海两地“丽新、协新”企业公私合营,当时公私合营企业私方人员按照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定息,但他放弃定息,上缴国家。1956年,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为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经理。1961年,在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任委员。从那时起,唐君远就在市工商联香港路59号上下班,按现在的说法,叫驻会副主委。他的办公室在香港路59号5楼,与工商联结下长达30多年的情缘。

  说“丽新厂、协新厂”,人们不一定有概念,毕竟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但是,人们都知道,将呢绒、毛麻、棉布的面料制作成的服装,这是生活必需品。呢绒服装穿在身上,“洋装笔挺”,形象是好的。可是头痛的是毛纺织品制成服装,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会被虫蛀。怎样克服虫蛀这个问题,那就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唐君远。

  20世纪40年代,国产呢绒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被虫蛀。唐君远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他是学化工的,知道羊毛织物被蛀的原因,他组织技术人员研究,并从瑞士嘉基颜料厂买来专利产品,这个专利产品叫“灭蠹”,即羊毛不蛀粉。他亲自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试验,证明蛀虫不吃已经投放“灭蠹”的呢绒。

  唐君远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经营者,立即与瑞士嘉基颜料厂签订为期7年的包销合同,在中国由协新独家使用。他一方面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一时呢绒市场都知道有不蛀的呢绒,比英国货、东洋货还灵,这个不蛀呢绒只有协新毛纺织厂才能生产。有幅老照片证明了当时的场景,照片上的画面,上行写着“协新毛纺织染公司荣誉出品”,下行写着“协新不蛀呢绒”。

  上海有一条专门经营呢绒的街,叫“棋盘街”,位于今延安东路北侧,江西中路至山东中路之间。协新不蛀呢绒一炮打响,棋盘街的批发字号争先恐后经销,一家叫联益公司的甚至提出要包销。不蛀呢绒不但在国内热销,个别品种还销往印度和东南亚各国。这是“协新”毛纺织品在那个时代给人们的印象。

  君老是谦谦君子,他淡泊名利、顾全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个年代,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孙廷芳先生经常与君老一起参加会议,他写过一篇叫《一位爱国、爱人民、爱事业的慈祥老人》的文章,记述了“君老”一些生活细节,写得很生动,很接地气,很有情趣。文中写道:

  君老对生活很是俭朴,除了应酬,他总是在工商联用午餐,与同仁一样一客工作饭,吃得挺有味的。有一次刘靖基老先生对他说:“您回家去吃罢,何必这样做人家(沪语,指节约)。”君老笑着,用筷子点点饭菜说:“质量可以,也很方便,何必往返忙碌呢。”我望着君老,心中万分感动。

  1980年以后,孙廷芳兼上海生化药厂的顾问,同时入驻市工商联办公,为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和工商联的发展,不遗余力。君老此时已80岁高龄,还是每天准时上下班。有一次,君老问秘书:“昨日下午我外出开会,正副主任委员会议开得如何?你把记录拿来给我看看。”秘书说:“我还未整理好,明天我送上来给您吧!”君老马上回答:“当日事,当日毕,否则要误事的。”对初来工作的秘书来说,可能感到君老的要求很高,但知道君老脾性的人,都习惯他的个性。他为人极慈祥,但对工作是绝不马虎的。

  1988年4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开幕,其子唐翔千先生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会议期间,孙孚凌常委、唐翔千常委和孙廷芳常委在大会主席台上、政协会徽下,拍摄了一张照片。唐翔千站在居中,孙孚凌在左,孙廷芳站在右边,摄得很好。回上海将照片放大后,孙廷芳把照片给君老看,他端详了一会儿,忽然说:“你们站错位子了。”孙廷芳听后吓了一跳,接着他又说:“您应站在中间,因为您先进政协的门。”他的话引得大家笑了起来。君老就是这样诙谐、乐观,爱开玩笑,使得大家在工作中感到精神饱满。

  君老为人俭朴谦和,十分关心别人。按理说君老年事已高,生活讲究一些也是应该的,但他吃得简单、穿得朴素,经常穿的是一套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布鞋。他出席各种重要宴会,看到工作人员忙于安排席次,他总是开玩笑地说:“有得吃蛮好了,我坐在哪里都可以,不必麻烦。”到北京开会,到外地旅游,对安排房间,他总是说好,从不挑拣,也没有多余的想法,因此,他总是乐呵呵的。他十分关心别人,对困难的亲朋故友总是慷慨解囊,对有些群众团体的活动经费,他也是尽可能地予以支持。

  1985年,协新毛纺织染厂举行建厂50周年庆祝大会,年已85岁的唐君远接到邀请,欣然赴无锡参加,老先生看到厂的规模比新中国成立前扩大了10倍,整个工厂像一座花园一样,他感到无限喜悦。他在喷泉池前摄影留念,还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新建的染整车间,历1个小时而毫无倦容。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就是喜爱跑车间,年轻时能跑上几小时不累。”陪同人员怕他劳累,经劝说后,他才休息。

  在无锡,人们都知道唐氏家族是五世其昌。笔者曾多次参加唐氏家族举办的活动,深知其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受君老教诲,唐翔千先生总结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概括成文字,在此,选录几节,或许对于现在的人们有所启发。

  勤俭定能兴家,奢侈足以败业,自奉必须俭约,家用宜紧,切不可铺张浪费。人有困难,设法帮助,多做善事。特别对教育事业,更宜大力赞助,尊敬师长,培养后代,提高素质。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坦诚相见,亲切随和,尊重别人,才能得别人尊敬。先外祖父曾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浅释是修身为人之本,应时时对照自己,切实贯彻。

  这是唐氏家族的道德修养观,凝聚着君老的义利观、道德观。唐翔千先生还总结经营之道:

  创业以办实业为主。有预见性,凡事应领先一步,不能随波逐流,落后于形势。着手之前,宜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规划,充分准备,切勿草率从事。要注重人才,组织班底,用人不疑,量才录用,发挥各个人之积极作用,搞好团结合作。筹资力求充裕,妥善安排,留有余地,具有意外急需应变能力,切忌大手大脚。遇事沉着应付,公正严明,不可急躁冒进。善待职工,发扬民主集中,根据实事求是精神,办理职工福利,切不可浮糜浪费。职工如有困难,设法协助解决,俾使安心工作,福利共享,发扬爱厂如家精神。利之所在,取之以道,遵守法纪,要从长远利益打算,切不可只顾目前,唯利是图。

  可以看出,君老对家族传授的经营之道。唐翔千先生受父亲的影响对于工作态度也概括出下面这些经典之语。

  对工作应积极负责,有革新精神,有主观能动性,不受传统拘束,因循坐误。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本位,应有全局观念,思想更不可固步自封,要有理想,有远见,但须切合实际。遇事早作准备,行动迅速,既要有深入调查研究的精神,又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切不可自高自大,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团结合作。处事坦诚公正,才能保持平衡。追求知识,力求精进,不可浅尝辄止,更忌一曝十寒。凡是多作思考,遇有困难,要有耐心和坚持克服的信心。多检查自身缺点,勤奋工作。功成不自满,困难不消极。为人若此,则无往而不利焉。

  “君老”90岁大寿时,子女们了解他的心情,送他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就是设立“唐君远奖学金”。君老特别高兴。因为他喜欢孩子,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当时他身体已经开始衰弱,很多会议都不能出席,但只要学校里的学生请他去,他总是会去的。看到学生们,他总是笑容满面,鼓励他们好好念书,长大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力,贡献力量。学生们自己制作的礼物,他也特别喜爱,摆在家里欣赏。1992年10月,唐君远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唐君远奖学金”自颁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各校校长、老师、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对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质量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后来又实行了唐君远奖学金“跟踪奖”,凡成绩突出者,考取大学后,再给以高额奖金,目的是培养尖端人才。这一决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如今,“唐君远奖学金”仍然在发挥作用。每一笔奖学金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对“君老”最好的告慰。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