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浅谈四大野战军的前身和其中代表性将领的授勋情况

发布时间: 2021-06-07 22:0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解放军有“四大野战军”,四大主力野战军的司令员分别是彭德怀(一野)、刘伯承(二野)、陈毅(三野)、林彪(四野)。他们在1955年都被授予开国元帅,相对应的野战军政委有的也被授衔为元帅,如四野政委罗荣桓,也有的进入党政高层,如二野政委邓小平,一野和三野都是司令员兼政委。四大野战军的主官中,只有邓小平和林彪当过常委,邓小平1956年就进入政治局常委会,林彪是1958年增补为常委的。

  其中,一野是公认最能吃苦的,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的贫瘠之地打仗,专啃胡宗南、二马这样的硬骨头。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再往前,是贺老总的120师,再往前,就是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不算是“中央军”,一直是贺老总带的,后来交给了彭老总带队。在四大野战军里面,一野的人数最少,大将只有一个许光达,还是十位大将里面资历最浅的一个,上将也只有6位:张宗逊、甘泗淇、王震、贺炳炎、彭绍辉、陶峙岳,后来,杨得志、周士第、李志民等人也调到了一野,上将的人数达到了13人。

  第二野战军,在八路军时期多是129师的底子。不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在抗战时期,也是星光灿烂,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副主任是上将宋任穷,参谋处长是上将李达。下面的386旅更牛,旅长陈赓是大将,副旅长陈再道是上将,政训处主任王新亭是上将,参谋长李聚奎也是上将,团级干部还有谢富治上将、王近山中将。

  二野的最前身是红四方面军,出猛将最多,比如许世友就是其中一个(许后来也是三野的一员虎将),还有几个过早牺牲的比许世友更猛,比如余天云。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红四方面军在授衔时有点压低了。

  不过,二野还是出了不少大人物的,元帅有刘伯承,大将有陈赓、王树声,上将也出了10位:李达、陈锡联、谢富治、阎红彦、郭天民、宋任穷、杨勇、苏振华、王宏坤、陈再道。

  有人说三野是“杂牌军”,为什么呢?从根子上说,这支队伍就不是红军时期的重要山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一些部队继续作战,就是南方游击队,人数很少,装备更是接近原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游击队改编成了新四军,总人数也就刚过一万人,而且分布在各个山区,很难统一起来。这样的部队,显然跟八路军没法比。如果论实力,三野无论是人数、战功,仅次于四野,比一野、二野都大得多,出的名将也是数不胜数,但在授衔时,三野却明显赶不上四野,也就能跟二野持平。

  按功绩来说,粟裕是有资格当元帅的,中央当时也的确准备授予他元帅,但他坚决没有答应这事。其实陈毅只是三野“挂名”司令员,当时三野的作战策略和方针都是出自副司令粟裕,******席是很欣赏粟裕的,本来任命粟裕为三野司令员,但粟裕坚持让陈毅当司令员,自己当他的副手: 一是他资历和威望都不如陈毅,二是粟裕军事能力虽然超强(是林彪在军内唯一欣赏且公开称赞的人,粟裕经常以少胜多,其战略、战术运用纯熟,林彪在研究粟裕的这些战役后,说他的有些打法自己都不一定敢这么做,盛赞粟裕尽打“神仙仗”),但的确不擅政治工作,应该说前者是后者开展工作的基础。在实际作战时,下面有一些将领也的确不太听从粟裕的命令,这个时候陈毅通常能协调解决这些麻烦。建国后,后来按战功也是准备授勋粟裕元帅的,他也是坚持推让。

  有不少人说陈老总不应该当元帅,理由是他当时离开了军队,而且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战功,因为三野的战功基本都是出自粟裕之手。陈毅被授予元帅主要是因为资历老(曾经还当当过******东的上级,这资历不说老都不行)和周恩来出面力挺,这才保住了陈老总的元帅军衔。

  大将里面,三野也只有两位:粟裕、张云逸,一个战功最高,一个资历最老,想把他俩弄下去也不容易。至于上将,三野那么多的名将,那么庞大的军队,竟然只出了10位,只有四野的一半,跟二野相当。其实,三野还有不少人都能评上将,比如三野参谋长张震、纵队司令王必成、陶勇等等,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授上将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一定要说我军中的“中央军”(单指出身),那就是四野了。四野在八路军时期是115师,再往前就是红一方面军,******席、朱老总的部队,级别能低吗?

  四野最有名的,自然是林彪了,早年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一直都是******席、朱老总最嫡系的高级将领。除了林彪,四野还有一个罗荣桓元帅,******席说他一身正气,组织观念很强,敢于坚持原则,1955年的开国将帅的授衔和评级原则就是他拟定的。1929年古田会议时曾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在罗荣桓逝世后,******东十分悲痛,夜不能寐为罗荣桓写下一诗《吊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最早逝世的一位。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东对罗荣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

  在四大野战军中,四野公认编制最庞大,打的仗最多,战功也最大,因此授衔的级别也都很高,比如大将就有三个:谭政、黄克诚、萧劲光。上将更是多达20位,是二野的两倍。至于中将、少将,也都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多的。这跟四野的出身与******席的偏爱不无关系。

  1952年和1955年进行的干部评级与评衔工作,是实施军衔制的两个重要“铺垫”。军衔既象征着荣誉,也与职级、待遇挂钩,在军人眼里是看得很重的。绝大多数人都能正确对待,泰然处之,还有多人主动辞衔(如邓小平)、要求降衔(许光达、徐立清等),单也有个别人为军衔定低了而闹意见、发牢骚,被******东批评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为了使干部评级与评衔顺利开展,罗荣桓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2年至1956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王中槐老将军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记得我刚到总政不久,在一次部务会上听罗荣桓主任说过:我们的干部工作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搞五湖四海,这要从总政做起。他说,从红军来讲,要照顾到几个方面军;从抗日战争来讲,要照顾到各个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从解放战争来讲,要照顾到各个军区和各个野战军。各个方面军、各个根据地、各个军区和野战军,都有不同的经验和工作作风,各方面的干部在起工作,可以广泛交流经验,便于从各个方面了解熟悉情况,有利于我军的建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负责组建总政和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时,建议由原在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工作过的同志任总政副主任和总干部部副部长。后来,总政机关各部门的正副部长、正副处长和其他干部的配备,也是根据罗主任讲的原则,从各野战军选调来的。“五湖四海”的选配干部,这本身就体现了我军的大团结,显示了政治领率机关的高度党性原则,为全军做出了榜样。”可见,当时还是很注意平衡各山头间关系的。在评定军衔的时候,中央也充分考虑了各个山头,力争每个级别上都有各个山头的代表。比如陈毅,本来按道理,已经不再军队工作而转向外交,所以可授衔也可不授衔,但是由于他是新四军的代表,所以周恩来力推将陈毅授衔元帅,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新四军的代表就必须是粟裕,也就是粟裕后来为何成为十大将之首的原因。

  了解“四大野战军”的前身和历史,对于1955年授衔很有帮助,其实授衔是一件很劳力费神的事,战功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既要“重点”突出,也要平衡资历、声望和兼顾各山头代表性等各方面因素。由于部队早期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山头也不足为奇。

  由于篇幅问题,很多事情无法一一展开说清,如果有朋友想更全面的了解这些将军在早期革命年代的战斗经历,以及各人物和各部队的渊源,推荐大家看一看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写的《苦难辉煌》(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绝不是为这本书做广告)。该书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

  也正是由于这些将军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有“小米➕步枪”打败国民党“飞机➕大炮”的人间奇迹,以及后来的新中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