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卢春光_最美青工

发布时间: 2021-05-09 14:09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青春宣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把满意和方便留给群众。

  卢春光现任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扎根基层13年,他先后获得国家、市、区级各类荣誉36项,是什么造就了他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没什么捷径,就是长年累月的那份坚持。 一、坚持为民,从贴心服务到贴钱服务 他扎根基层一线,在服务群众中历练、成长。他跑遍了全区大大小小数千家畜禽养殖户,一户户了解群众关切和需求,送去最需要的技术指导。每次农户一个求助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车改之后,公务用车没有了,多下乡就意味着“减工资”,但是卢春光却做出了令许多人忍不住要为他点赞的行为。由于经常要携带病料样本,出于对人畜共患病的防范和对自己家人的安全防护,他将自己的私家车变成专门下乡的“公务车”,并重新贷款买了辆新车作为家用。一天经常跑上两三百公里,每年至少要有三万多公里的下乡里程,车贴费用远远抵不上下乡的油钱,但是他从不计较和抱怨。为了节省开支,他大都住在离单位更近的丈母娘家,但他却从未为了节省自己的开支而放弃对老百姓的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存在于卢春光的字典里,更存在他的心坎上。 二、坚持勤学苦练,从新手变为专家 卢春光的第一次独自出诊,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场里死了猪,养殖户心里很急,本想请区里老专家进行诊疗,结果却来了个小青年,心里很抵触。即便他耐心沟通和诊治,但养殖户后来还是请了另外的老专家。虽然最后得出的诊治方案与卢春光原先的一致,但群众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深深刺痛了要强的他。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勤学苦练,拼出个名堂。平时忙没时间,他就利用周末在猪舍蹲点,了解猪场的防疫情况;每次给猪“开膛剖肚”,每个病例,他都一一记好并加以分析总结;他挤出休息时间,考取了在职研究生,取得了兽医硕士学位。靠着坚持不懈地努力,卢春光使自己逐步成为岗位上的能手、专家。一滴滴的汗水浇灌,一次次的成功诊治,最终换来了“青年老专家”的美誉。 三、坚持开拓创新,用科技增加养殖效益。 他注重将各种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他在猪场开展了水碗饲喂技术的示范应用,降低了猪场三分之一的用水量,也减少了污水排放量。通过益生菌养殖技术的应用,改善了养殖场内空气,优化了肠道菌种环境,提升了猪群料肉比,猪群抗生素使用不断减少,肉品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他指导猪场开展有机肥生产,使原来每吨花15-20元处理的猪粪转变为每吨收入500元的有机肥料。他积极探索“农民讲堂”新型农技推广模式,两个农民讲堂得到成功运作,其中一个在开办的三年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优秀农民讲堂”。在他的指导和培育下,张堰镇的智尹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养殖专业户发展成为示范户、核心示范场,现已建成标准化的养猪场,养殖收益也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万。一次次精心准备的技术培训、一次次反复耐心的上门指导,换来了养殖户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养殖环境的日益改善、养殖收益的日益增长,也换来他心中的一份踏实和平静。 四、坚持以苦为乐,用奉献坚守着信念 成日里在办公室上班的人们,无法想象在酷暑天里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猪舍里诊治病猪是什么样的滋味;夏天猪场采样,他总是全身湿透,也经常会被咬伤、踢伤。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项工作,但他却坚守了13年。为提升基层采血技术水平,他勤学苦练,练就了“一针见血”的本领,并传授给全区防控技术人员,也为金山区赢得了上海市采血技能大比武一等奖、首届全国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上海选拔赛二等奖的佳绩;为做好一期技术培训,他可以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为完成一项科研项目,他可以一天来回跑好几趟养殖场;面对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和H7N9禽流感疫情,他奋战第一线,沉着应对、科学处置。早出晚归、几月不休变得习以为常,家也经常成为“旅馆”,双休日和假期,对于经常加班的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了。2011年狂犬病强制免疫的时候,他连续工作两个多月,一半时间他要到晚上九点之后才离开单位,而早上七点不到,他又在单位开展制证工作。把困难和压力留给自己,把满意和方便留给群众”,卢春光一直践行着这样的信念。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将本色进行到底。他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坚持、勤勤恳恳的付出,用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实干,谱写了一曲当代金山青年的赞歌,无愧于一名党员的责任担当,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