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就想简单看个片儿P个图能不能别都诱惑我借钱

发布时间: 2021-04-26 07:3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外卖券需要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领优惠券还要授信贷款,在文档里码字一不小心点进借钱页面,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

  如今,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消费者几乎都能看到借款入口。有网友戏称:“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据媒体梳理,除了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京东“京东白条”、度小满“有钱花”等大家较为熟悉的借贷产品,电商类App中,苏宁有“任性贷”、国美有“国美易卡”、唯品会有“唯品花”;生活类App中,美团有“美团借钱”、饿了么有“饿用金”;出行类App中,滴滴上线了金融服务,携程、去哪儿有“借去花”“拿去花”;内容类App中,今日头条有“放心借”、腾讯视频有“小鹅花钱”、芒果TV有“芒哩·好贷”……

  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工具类App也来凑热闹。如,美图秀秀出现“借钱”按钮,贝壳找房上线金融服务,WPS有“金山金融”,百度地图、百度网盘有“有钱花”。

  @MIC羊咩羊咩咩:真的很烦,年轻人还能辨别一下,父母一辈的根本鉴别不了,点了借钱都不知道。

  @中了一种叫虎太郎的毒:是的,在平台买东西,即使你有钱,还是会跳出各种提示让你使用借条、白条这种东西,给你优惠一点钱,吸引你超前消费,真是受够了,又关不掉。

  @一只惆怅的墨水:金融活动的参与者要擦亮眼睛呀,提高警惕,在正规平台参与正规金融活动。

  @这里真热闹啊让我看看:平台频繁出现这种放贷小广告,我觉得问题根本还是出在审核监管上,平台为什么允许投放这种小广告?监管的责任体现在哪里?

  @NK-墨色轩冉:其实真正通过App渠道成功借款的,都是小额贷款,并且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且偿还能力不是很好的群体。建议对这个行业进行严监管,让不符合借贷的人远离借款消费吧。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消费贷款快速扩张,各种App平台经营商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这本身并没有错,对促进消费也有一定积极作用。但App放贷一旦脱离规范和监管,容易引发过度收集和滥用客户信息、贷款陷阱以及非法网贷平台无序蔓延等诸多乱象,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也可能会“借上瘾”,陷入过度借贷、盲目借贷、过度消费、以贷养贷,侵害的是消费者自身的权益,甚至危及自身财产和生命安全。

  借贷有陷阱,消费需谨慎。一方面,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经营秩序,健全治理机制,预防各类App“放贷”乱象。App平台运营商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感和责任感,做好自查、自纠。消费者要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尽量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慎点不明链接,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据新华网)

  大量与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App都跟风推出借贷业务,其本质不过是为了进一步捆绑用户,以获取“额外”利益。如,这些借贷虽然宣称低息,但实际年化利率往往都在20%以上,远远高出一般银行借贷利率。

  不仅如此,其操作过程也存在诸多乱象。比如,审核标准太过宽松。不少只需简单填写个人信息就行,甚至乱填信息一些平台仍可审核通过,给出额度。这明显与金融借贷业务应有的审慎和严肃性相冲突。与此同时,这类业务开展过程中,也涉嫌对个人信息违规索取。此外,大部分平台都拿低利息诱使用户借款,实

  针对网络小贷乱象,近些年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新规。银保监会等部门此前就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也宜有更精准的规范和约束。比如平台的资质、参与门槛、推广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更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以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有度发展。(据新京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