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报到证过期怎么办网友是怎么说的!

发布时间: 2023-01-03 15:40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99%的感染者为无症状和轻症状,有症状的不到1%,发烧的比例也不会超过4%,大家无需恐慌,应该用平和的眼光去看待它”,“阳过们”对顶尖专家的这个判断可谓记忆深刻,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放开的节奏!

  1、内蒙古鄂尔多斯疾控发布抽样调查结果:确认感染的1.6万余人中仅1.75%无症状;

  2、据武汉协和统计,自12月7日以来共收治新冠患者16358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人数为5414人,占总人数的33.1%。

  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救治防治组,28日的医疗救治数据简报,全市纳入统计的4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当前入院病人65138人,编制床位使用率为82.55%,当前重症患者人数为19781人,占在院患者总数30.37%。

  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朱海燕向记者透露,北京最近急诊量持续高位运行,每天就诊量从四五百增加到七八百人。危、急、重病人比例也有所增加已经达到50%,其它医院情况也类似差不多,情况危急。

  从12月19日到29日,中日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量从390多人到640人,北大医院从540人增加到最高的997人,北医三院从626人增加到最高1176人,三大医院急诊救治人数几乎翻倍。据中日医院和北大医院官网显示,北大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量400余人次,其中急危重症患者占比高达45%;中日医院最高一天的接诊量达到578人,其中危重症占比达20%。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前来急诊的新冠感染者占据80%,其中老年人比例又占了40%-50%,大部分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因新冠感染后导致疾病加重,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肺炎表现的占了一半左右,“在收治入院的病人中,主要包括有重症化倾向的,以及出现低氧血症、胸闷气促的危急重症患者等等,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变化,第一时间采取救治的措施。”

  据媒体报道,全国第一波新冠感染人数高达80%,远不是专家们预计的30%左右;第一波感染峰值出现在元旦前后,而不是专家们预测的1月中下旬的春运期间。

  全身痛、刀片嗓子痛、偏头痛、高烧不退、惊厥、抽搐、心肌炎、白肺、、、、、、“阳过们”记忆犹新,尤其是痛失亲人的“阳过们”更是往事并不如烟!

  卡塔尔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没有感染过新冠的人相比,既往感染者的阿尔法、德尔塔及贝塔变异株的感染风险降低85%-90%,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风险仅下降56%。

  此前一项针对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广为传播,研究表明与感染一次者相比,再次感染者出现各类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住院率和死亡率都增加。这一结论让不少群众担忧二次感染新冠的危害 。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未接种疫苗者初次感染非奥密克戎株后,在开始随访后第135天,二次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的发生率约为1.1%;初次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后,二次感染BA.4和BA.5变异株的发生率约为2.1%。

  韩国一项研究显示,2022年初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韩国的二次感染率较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有所增加,但随着人群免疫水平的提高,同种变异株导致的二次感染发生率有所下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陆海英称,当下,二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比例约为3.31%。 据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渐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为0.57%,德尔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达到3.31%。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曹云龙博士因“帮助追踪新冠病毒的演化,并预测了导致新变异株产生的部分突变”,成为唯一上榜中国2022年度人物的中国科学家,“从以色列的数据来看,感染过新冠的人对BA.1的再感染率为15%以上,BA.5接近20%,而最新的BQ.1.1和XBB已经接近40%并在持续增长。”

  奥密克戎本身的变异,毒性一代比一代强,但是奥密克戎又比原始毒株的毒性弱。同一毒株6个月内不容易再次感染。

  所有人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从发表数据来看,美国退伍军人研究中的多次感染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9.97岁;卡塔尔卫生部[5]和哥伦比亚一团队研究中的二次感染人群以20岁~60岁居多。哥伦比亚考卡山谷省人群再次感染率约为1.1%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地区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率为1.14% ;意大利米兰大学医院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率为0.6%。

  按照我国标准,BMI28即为肥胖)、吸烟(仅46.46%从未吸过烟)、合并基础疾病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新冠再次感染发展为重症的高危因素。

  “我们分析研究了截至目前的全球二次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发现,全球新冠二次感染率约为2.064%,此数据包含660万人大样本数据,其中二次感染者7.86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于上述研究,刘珏介绍,此研究通过系统荟萃的方法,分析了疫情初期到2022年12月的全球二次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中青年人群的二次感染率略高于儿童与老年人群,未接种疫苗者的二次感染风险比例为5.47%,明显高于接种疫苗者的1.11%。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从整个自然界的广阔范围内看待病毒的变异,新冠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从老虎、狮子到水貂、白尾鹿、老鼠、兔子,而且仍在进一步扩大,不能忽视新冠病毒可能带来的更大的挑战。他强调,第一代疫苗对原型株和现在出现最新的XBB、BQ.1.1、BF.7这些,它的保护作用是下降了,有一点点保护但差的比较明显。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奥密克戎新变种XBB.1.5在美国迅速蔓延,目前,40%的新冠确诊病例感染了这种新变种,高于前一个星期的20%。在美国东北地区,约75%的确诊病例感染了XBB.1.5。据CDC数据显示,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一周,XBB.1.5毒株的感染比例环比接近翻番(此前一周的感染比例仅21.7%),XBB和XBB.1.5合计占全美感染病例总数的44.1%。美国科学家们认为,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经迅速取代BQ.1.1、BQ.1毒株,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CNBC报道中称,近几个月以来,美国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一直在密切监测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因为这些毒株有许多突变,因此可能会导致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降低,并造成更多的突破性感染。据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称,目前,XBB.1.5毒株在美国已蔓延至43个州,且至少在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

  瑞金医院陈赛娟和公卫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经过初步分析后公布的上海近期30个奥密克戎主要亚型中,就有在欧美广泛流行的BQ.1家族和XBB家族,占比超过1/3。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指出,群体免疫对于预防BQ.1和XBB新突变株感染的作用较弱,新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尽管感染新冠后短时间内比如三到四个月内不会感染,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毒株流行或缩短二次感染“安全窗口”。因此,在欧美国家,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可能一年内感染多次。

  曹云龙说,XBB.1.5不仅能像XBB.1变体一样有效地逃避抗体保护,且前者具有高度的免疫逃避能力,而且更善于通过关键受体与人体细胞结合。这种毒性与老年人或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关联性更高。

  新冠病毒的持续突变与“免疫逃逸”能力,是疫情三年来起起伏伏的重要原因之一。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我国多地已发现新冠奥密克戎BQ.1.1和XBB分支。其中的BQ.1.1与曹云龙及其团队此前在7月预测并构建的病毒突变高度一致。

  随着元旦、春节人流高峰,以及1月8日对入境人员放宽要求,靠同一毒株的疫苗和第一波感染形成的抗体达到群体免疫,愿望是好的,现实恐怕不容乐观!

  随着国内奥密克戎感染人数不断上升,新冠能否形成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据曹云龙团队的研究,奥密克戎感染存在“免疫原罪”现象,并且新冠变异株有着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对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疗效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很难通过“群体免疫”来阻断病毒传播。

  曹云龙在直播中提到:群体免疫对于新突变株的防感染作用很弱,新的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所以很多人一年会感染好多次,就像在很多欧美国家所看到的那样。由于免疫印迹以及突变株的免疫逃逸,通过奥密克戎感染实现“群体免疫”来阻断传播的设想,也许并不乐观。

  他同时强调,疫苗虽然难以防范病毒新突变株在我国的大范围感染,但仍然可以有效预防重症,因为二者的预防机制并不相同。

  现在感染的人对美国现在流行的病株是没有保护力的。美国的这个病株如果在中国流行时,现在康复的人会再感染一次美国的病株。所以许多外国人或在外国的留学生有的人已经得过二次或三次了。

  高龄的老年人,老人的免疫力比较弱,各器官功能也出渐趋老化、衰弱;糖尿病、严重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人群,自身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群,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最薄弱的部位,放大已有病种的程度;肿瘤患者,尤其是接受放化疗的人群,放化疗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力;BMI大于35的肥胖人群,肥胖人群容易患基础性疾病,而且这类人群在人体代谢方面的障碍更易被病毒所击倒;高暴露率职业人群。

  对易感染人群,各级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养老机构应建档立卡,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开辟绿色通道,配套应有的药品与医疗设备,加强疫苗防护,力争不再感染或应急保障到位。

  国家层面应出台城乡居民防止二次感染指南,配套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机制。要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要充分调动社区及志愿者群体开展网格化防控,构建群防联治网络,解决城乡灵活就业人员、复工复产人员后顾之忧,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