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杨海平:新技术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挑战

发布时间: 2020-10-23 10:1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9月25日,以合作共赢,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发展生态圈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长春圆满收官。两院院士、高校校长、期刊编辑、学术领导等行业专家围绕《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精神,共话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之路。

  9月24日,人民网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对杨海平教授(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智慧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进行专访,探讨新技术对中国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研究新技术,探索信息与技术有机结合

  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对期刊出版、运营的影响较大,比如AR和VR技术的使用使期刊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杨海平说。

  知识传递方式与用户之间沟通模式的变化,需要期刊把新技术与生产内容、服务内容和为用户提供有价值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做到有机融合?杨海平提供两条建议:一是加大对新技术的研究,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知识图谱、AR、VR等,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将极大助力科技期刊的发展;二是要研究新技术的规范问题,加强对各类主体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多元利益的统筹兼顾,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中的算法算力及科技伦理等方面筑牢法治根基。

  二、应用新技术,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编辑

  杨海平对论坛期间的编辑大赛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培养一流编辑队伍对中国科技期刊及人文社科的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编辑大赛成功的举办是对一流编辑队伍重要性的认可,同时也是推动全社会对优质编辑培养的助推剂。

  相比传统编辑,新型编辑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除了面对纸质载体、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之外,新型编辑还要应对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杨海平为新型编辑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编辑队伍的培养要实现以老带新,代代相传。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会有底气,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生产高质量出版物的前提条件。

  第二,建立编辑行为准则。通过编辑行业准则的建立,统一规范编辑行为,明确新型编辑努力目标。并将这些规范准则面向全行业开放,最终实现如编辑、出版机构、行业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等跨行业、跨部门之间统筹评价的依据。

  第三,勤办行业相关竞赛,以赛代练。要将编辑大赛等行业相关比赛的举办常态化,以竞赛的形式提高编辑队伍平均水平,同时挖掘更多有潜力的新人。

  第四,与国际接轨,培育高素质编辑队伍。编辑队伍的培养不单单面向科技期刊系统,更应延伸至新闻出版系统、新媒体等主体。

  三、加大数字化转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国家在科技期刊和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转型节奏近年来明显加快。杨海平说。

  杨海平介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很多路径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纸质载体或者传统载体的数字化,表现为数据库、数字产品、电子书等产品;二是将现有的系统、技术、资源整合,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相互关联数据资源。

  杨海平表示,当前期刊行业在应用新技术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要不断总结、珍惜和运用这些来之不易的实践经验,建议对立足用户需要、满足行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标杆型出版机构、科技期刊单位作为示范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向全国推广。他说。

  四、凝聚共识,建设国际化期刊

  杨海平认为,科学无国界是推动世界科技共同进步的前提,中国顶尖科研成果不仅要发表在国外的刊物上,更要发表在中国自己的科技期刊上。我国作为期刊大国,相较于国外科技期刊,我国自己的科技期刊也一定能充分发挥中国科学家优势。他说。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稿源方面,还需要建立国际通行的、国际认可的评价体系。杨海平说: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支撑科技期刊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应具有统一性。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