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amp;M们的中国末路

发布时间: 2023-03-26 22:09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昨日,一份H&M集团官网更新于3月20日的尽职声明(statement on due diligence)称,H&M集团将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和原材料,因为涉及“强迫劳动”等问题。

  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苏宁易购等多家电商平台在第一时间紧急下架了H&M的店铺及商品;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搜索“H&M”关键词无法显示搜索结果;百度地图、高德地图APP搜索“H&M”或“HM”,显示没有搜到相关地点结果……

  新疆汇嘉时代百货在官微表示,要求品牌道歉并在今日停业一天。同时,有网友照片显示,哈尔滨金安的H&M店铺今天同样贴出了停业告知。

  另据业内消息,已有部分购物中心开始针对H&M可能出现的撤店问题制定预案,或将对现有空间进行切铺与重新招商。

  官媒批判、电商下架、实体停业、消费者抵制……知名品牌在自身重要海外市场中碾压底线,正在凭“实力”走出一条死路。

  随着事件的推进,一方面导火索——非营利国际会员组织机构BCI组织(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的真实面目被扒出:

  另一方面,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GAP等一众企业公开与新疆棉花划清界限的官方声明接连被挂出,BCI成员名单正式成为“避雷清单”。

  事实上,当注重“精神连接”、“价值观契合”的新一代消费者崛起,环保、可持续理念无疑是拉近双方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线下店虽依然有顾客光顾,但人流量与过去相比,可以算得上是“门庭冷落鞍马稀”。在这场抵制风波之前,以H&M为代表的快时尚就早已走上了下坡路。

  2007年4月,H&M在上海淮海路开出了中国的第一家门店。2014年,H&M正式在中国开通电子商务服务,以方便中国顾客在线选购H&M全线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H&M在进入中国的十周年之际,店铺数量从2012年134家变成了2016年的444家,日销量突破过两百万人民币。

  H&M集团CEO更是在彼时表示,中国已经打败了诸多国家,营收占比从0%变成了6%,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H&M全球第五大市场。 而这一愿望,在2017年以后均得以实现。

  根据H&M集团2017年财报显示,H&M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总额为110.3亿瑞典克朗(含增值税),列H&M集团全球前五大市场之一。前四大市场依次为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

  在接下来的2018年、2019年财年,H&M集团同样以107.4亿瑞典克朗(含增值税)和120.6亿瑞典克朗(含增值税)的“成绩”,保持着这一全球市场的位置。

  公开资料显示,2017财年H&M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速就已经低于全球市场增速。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速,仅为2%。

  2020年,在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下,其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财年年底,H&M在中国内地146个城市共拥有445家门店。这一数字,在2020年5月31日之前为516家。

  H&M集团在财报中还表示,目前正在继续采取行动,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包括加速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和组织相关的转型工作等。

  在电商、直播经济发达的现在,快时尚品牌不仅没有把自身“快”以及“高性价比”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同时,传统快时尚品牌库存囤积、打折出售,却并不能完全吸引到现在的年轻人。

  并且,快时尚品牌本身急速扩张门店、过度依赖于线下门店的经营模式,也成为了电商“短平快”模式之下,致命的弱点。

  《GlobalData:H&M在中国销售额下降79%》一文中提到,根据H&M China的数据,尽管其在中国89%的门店都开张了,但第10周的销售额下降了79%。

  自身运转效率下降,同时品牌的产品力也后继无力。面对如今年轻一代对时尚、消费观念的改变,快时尚被诟病多时的“抄袭、质量差、品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依旧没有改善。

  时尚机构Thredup的报告显示,有25%的大部分年轻女性消费者从2019年开始不再购买快时尚服饰。18岁至21岁的Z世代受访者中,有54%决定购买质量更高的产品。

  “以前换季就会去逛逛H&M,但现在我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去过了,质量差、价格贵,一件衣服基本只能穿一个季度就变形了。”

  3月初有消息表明,Gap Inc.正考虑包括出售中国业务在内的潜在选项,以调整在华经营。但由于相关磋商仍处于早期阶段,该集团仍可能决定保留中国业务的运营。

  Gap于2010年进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近11年中,开设了约200家门店。近年来,Gap销售状况每况日下,其最新财报显示,2020财年全年,Gap集团销售额为138亿美元,同比下滑15.7%,净亏损6.65亿美元。

  而此前,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也提出计划,要关掉旗下Bershka、Pull&Bear及Stradivirus三个品牌的所有中国门店,仅保留官网和天猫旗舰店线上渠道继续运营。

  除此以外,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今,New Look、TOPSHOP、Forever 21、Old Navy等国外快时尚品牌也撤出中国,Esprite闭店,H&M、优衣库等销售数据在中国不断下滑。

  “与过去盲目追求西方时尚风潮的中国消费者相比,如今的消费者状态更理性,对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一些性价比高、品质优良的本土新生品牌也更友好、更包容。”

  百度发布的《百度国潮自豪大数据》报告显示,自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间,中国品牌的关注度占比由38%增长到70%。而从2018-2019年,国潮在消费品、服装品牌、文化文娱等范畴更是全面迸发。

  报告称,2019年1-7月,各大电商平台关于“国潮”的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了392.66%以上,其中最大消费人群是95后,他们所贡献的销售额高达25.8%以上,远超其他年龄段的消费人群。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电商平台以及短视频等平台的崛起,为本土品牌打开当下年轻人的市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当传统的快时尚品牌缺乏相应的匹配服务,国内的时尚品牌已经进入匹配体验式消费的时代,最终能够赢得市场的是那些真正能触达到消费者的品牌。

  “服饰往往代表了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表达,和生活品质的彰显。”行业相关人士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凸显,尽管服饰品牌极多,但有故事、能够引起共鸣的品牌才更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我们更关注一些能彰显自我个性的服饰,他可以没有品牌,但一定要足够个性,这才是我们的时尚。”

  “高颜值、个性化”,Z世代们非常希望拥有独特人设,而只有“我喜欢”的个性消费才是决定他们最终是否购买的前提。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的年轻人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衣服,即使一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年轻群体也需要能够凸显自己特色的服饰。

  在服饰的选择背后也隐藏着社交属性,年轻人愿意去尝新,好的服饰品牌出现能快速建立起相同受众间的情感交流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Z世代数量已突破2.26亿,占人口总数的16%。据麦肯锡2019年的时尚业态报告,Z世代将为快时尚行业持续提供3.5-4.5%的增速。

  经此一役,本就愿意为时尚消费更多的以Z世代群体为主导的消费主力,无疑将再带来一波本土品牌的崛起。

  相关数据也足以印证这一观点。苏宁易购大数据平台发布的《2020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国货商品消费同比增幅较大,在众多品类中国货已成为消费首选,国货消费迎来新场景。在增速上,90后国货消费人群下单量增长了56.7%、00后国货消费人群下单量增长了63.5%。

  颜值力、产品力、商品传递出的文化与价值观、社交属性,缺一不可。因为必须要做到,要懂得消费者所需,触达到目标市场真正的需求。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