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天藍水清綠映京華

发布时间: 2022-10-26 17:0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茂盛蔥蘢,與通州運河商務區林立的高樓交相輝映。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什剎海地區一處小型停車場改造的福壽裡口袋公園,成了附近居民休閑的好去處。

  “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採取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考察北京時,為首都北京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指導思想,為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路徑。

  沿著這一路徑,6年后的北京交上一份令人驚喜的答卷: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47.5微克,PM10年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標准,空氣質量達到7年來最好﹔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到83%……就連一向挑剔的外媒也贊嘆北京“成績驚人”。如今,一幅天藍水碧、柳綠花紅的生態畫卷,正在京華大地徐徐展開。

  藍天正在回歸。2019年的北京,大氣中PM2.5年均濃度降到42微克/立方米,正式邁進“4”字頭。而在2013年,這一數字為89.5。

  持續5年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一系列超常規的措施全面鋪開,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污染減排、清潔降塵”,採取體系規劃、區域協同治理、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激勵公眾參與等方式步步推進。

  北京關於PM2.5本地污染源的解析顯示:燃煤污染退出污染“主角”,移動源則后來居上,揚塵污染升至第二。大氣治理的思路也面臨轉變:即從工程減排過渡到管理減排,沒有立竿見影,隻能一微克一微克地往下摳。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石愛軍指出,管理減排,靠的是人,要的就是精細化。細到每一個鄉鎮、每一條街道、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單位、每一個人身上。精細化不僅靠人,也靠技術創新。

  揚塵污染防控,最能體現精細化。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是北京道路揚塵監管的創新。通過車載的顆粒物監測系統,讓車輛邊走邊測。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樊守彬經常開著監測車到各區轉,每天天不亮起床去測塵,把區域內的主干道全走一遍。哪條路干淨、哪條路塵土多,他了如指掌。

  2019年,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在全市大規模開展,已經實現對全市16個區的平原地區以及經濟開發區合計255個鄉鎮(街道)的1600余條道路開展監測,監測結果每個月進行全市排名並曝光。

  考核倒逼各區嚴苛防控,妙招頻出。大興打造一套揚塵“立體化”地圖,結合車載物聯系統和大數據整合,對揚塵實現立體監測,三個月從全市倒數第一逆襲到正數第一﹔東城自創微型吸塵車,專人專車,就像一個大吸塵器隨時清理著路面……

  多措並舉,嚴格指標考核,2019年揚塵防控效果尤其明顯,PM10年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標准﹔北京市全年累計降塵量每平方公裡5.8噸/月,較2018年同期下降22.7%。 重型柴油車一向是北京大氣治理的重中之重。

  2018年,重型柴油車的治理再度加碼,首創“閉環”管理,實現對本地一部分超標車精准執法的同時,及時攔截超標的外地車,促進車輛復檢達標。

  僅僅一年半,“黑名單”數據庫共有超標車20.94萬輛次,“閉環”管理效果顯著。

  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經市人大表決正式通過。這是針對移動源污染的單獨立法,也是京津冀三地第一次同步立法。超標維修復檢、重型柴油車在線監控、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等管理措施被寫進了“條例”,為一微克一微克摳PM2.5提供了法律保障。

  姜錫山家住豐台區星河苑小區,小區與新建成不久的嘉囿城市休閑公園一期門對門,從自家樓門口出發步行走到公園南門,連3分鐘都用不了。天氣好的時候,鋼筋水泥中的這片佔地5萬多平方米的綠蔭,就會展現出一幅幅休閑圖景:年輕人揮洒汗水盡情奔跑,老街坊乒乓對決難分高下,籃球少年們你爭我搶各顯身手……

  告別多年荒草叢生、環境臟亂的批發市場,嘉囿城市休閑公園的出現,讓周邊近15萬居民有了休閑場地,享受上出門見綠的美好生活。

  為了讓居民出門就有綠地花園,各區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建設成小微綠地、口袋公園、胡同微花園。去年8月底,香山地區環境整治景觀提升工程漸入尾聲,家住海澱區香山街道的居民韓書玉意外發現,家門口的幾處停車場挪了窩兒,原址改建成了4個口袋公園。走進園中,仰頭可見元寶楓、欒樹等“大帽兒”樹木,俯身就有座椅,別看每個公園空間不大,三三兩兩的居民聊天、遛娃,自得其樂。

  為了拓展城市生態空間,園林綠化部門千方百計“多元增綠”、著力推進“提質增綠”,讓城市更加精致、宜居。

  僅2019年一年,本市新增城市綠地803公頃,建成海澱五路居等城市休閑公園24處,新建東城區北中軸安德、西城區廣陽谷三期等近自然城市森林13處,建設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60處,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由80%提升到83%。

  綠映京華,美麗宜居。如果有機會從高空俯瞰,你一定會對綠擁翠繞、青山環抱的北京城更加著迷。

  暖陽之下,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畔,一排排樹木已漸漸吐綠,一簇簇植被靜待春暖花開。給這個萬畝森林公園以靈性的,是沿著綠帶靜靜流淌的大運河。

  縱貫千年,橫跨六區,這條全長82公裡的河道宛若一條貫穿首都歷史與現代、生態與文化、北京中心城與副中心的“綠色項鏈”,將白浮泉、積水潭、通惠河、玉河古道及古閘、通州古城核心區等重要文化遺產串聯起來。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工作展覽和河堤遺址時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大運河森林公園時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

  白浮泉是大運河的最北端,雖然已經搬離村庄兩年多,但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昌平居民馬玉祿始終念念不忘。“過去水可多了,泉口噴出的水能沖一米遠,到了夏天,全村的小孩兒都泡在水裡玩。”老馬早就盼望著清亮亮的白浮泉能重新漲起來,2018年3月,北京市印發的《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讓他看到了希望,北京正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構想,規劃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

  如今,都龍王廟的紅漆灰瓦、白浮泉碑亭的挑頂立柱修繕完畢,元明時期的白浮泉遺址風貌已基本顯現。待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成后,白浮泉的“龍泉漱玉”景觀將重回公眾視野。

  北運河曾經承擔了全市九成泄洪任務,是北京城的“下水道”。“那時河水又黑又臭,別說鳥了,水裡連魚也沒有。”在老水務人沙洪利的印象裡,2011年后,由於干支流持續截污治污,北運河才逐漸有了游魚、水鳥。

  多年來,水務部門對北運河進行了多次治理。北運河管理處工程科科長楊子超對此如數家珍:“1626”工程將通州區上游的16條河、兩個生態帶和6個片區分類治理﹔河長制把流域內多年“啃”不下來的違建和污染清除了﹔“清河行動”和“清管行動”在排污口處增設攔污索,減少污染物入河……經過治理和還清,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於2019年10月3日正式實現游船通航。

  亮出水岸線、還河湖於民的例子還有不少。2019年,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便民工程基本完工,雙營橋至馬駒橋22.4公裡沿河兩岸新增的慢行步道全線貫通,市民可在開放的河道兩岸“一走到底”。

  幾年前,涼水河因臭得名,住在河邊的居民甚至不敢開窗。從2014年開始,市水務局啟動了涼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清淤、截污、除臭、綠化造林……經過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去年10月,涼水河邊全長22.4公裡步道開放,為了讓市民更加親水,兩岸分別設置了兩條通道,一條靠近岸邊,一條位於堤頂,市民可以隨時走下護坡與河水親密接觸。

  天藍水清,是百姓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這幅美好的生態畫卷,北京,還在不懈努力。

  與傳統的工業文明范式不同,生態文明范式認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尊重自然、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是文明興的法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基本方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於要素、空間、時間、力量四個方向的耦合。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視察北京發表重要講話以來,首都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變化,不僅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高,而且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2019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40天,未發生PM2.5重污染天數達280天,比2013年分別多了64天和87天。這種變化歸根結底在於首都發展范式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

  北京市立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貫徹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針對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制定實施了一系列長遠規劃,科學處理了當前與長遠、當代與后代的關系。例如,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標志性文化符號。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北京市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堅持節約優先、綠色發展,制定實施了到2025年、2035年和2050年《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開啟了大運河文化生態價值更好惠及后世的新征程。

  2014年2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第九水廠視察,作為時任廠長,我負責為總書記進行制水工藝的講解。那是我終生難忘的時刻,也是那一天,我許下承諾:一定要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2014年年底,“南水”正式進京,北京人的用水難題雖得以緩解,但也遇到了始料不及的難題。由於季節和氣溫變化,“南水”持續出現了7個多月的高藻現象,包括我所在的第九水廠。我和全廠職工緊急應對,及時調整混凝劑和運行參數、分析水質、增加水質檢測項目和檢測頻率……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應對“南水”的高藻之戰,我們打贏了。

  去年3月,我被調到郭公庄水廠任廠長,作為北京第一個全部使用“南水”的水廠,郭公庄水廠擁有全國最先進的制水工藝鏈條。別看我在自來水行業干了40年,但還是要常學常新。水質就是生命,隻要我在崗一天,就得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