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明朝藩王选讲(贰拾肆)-赵王朱高燧(下)

发布时间: 2022-10-02 17:2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上一辑我们讲述了朱高燧40岁之前的故事,1424年,其父朱棣驾崩后,其长兄朱高炽即位。

  在朱高燧的人生后几年,又发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他自身态度的转变,之于整个赵王支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接着聊。

  在“孟贤事件”结束后,根据后来发生的既定事实,我们可以分析出,朱高燧算是有了醒悟。

  1424年,其长兄朱高炽以46岁的高龄即位成为洪熙帝。朱高炽为赵王朱高燧把岁禄涨到年两万石。原本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将亲王级别的岁禄定为一万石,此刻能够获得两万石的岁禄,可见朱高炽对于这位一母所生的弟弟还是十分地偏爱与纵容。

  第二年5月3日,在永乐年间一直逗留着不就藩的朱高燧终于在42岁的年纪前往封地就藩,其封地位于河南省彰德府,所辖地区极大,包括今河南省鹤壁、林州、汤阴、安阳及河北省涉县、磁县、临漳、武安等市县地,很大一片土地,府属地位于安阳县,将彰德府公署改为赵王府。自此,赵王支系世代居住于彰德府。

  就藩彰德府后,朱高燧也自愿放弃了常山郡的左右两支护卫,常山郡即是今河北省石家庄市。

  有道是,皇帝赏赐土地钱粮,高燧上缴军事力量,其实这才是当时最合时宜的表现。

  在彼时明朝那样的统治模式下,能够制衡皇权的,也就是所谓的相权,明朝中后期逐渐演变为内阁的权力。而皇权的执行者是通过宦官进行实施,所以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力巨大的原因也在此。相反,作为皇帝的亲属,哪怕你位高至亲王,比如本文主角朱高燧,你也几乎没有半点实际的权力,无非就是躺在封地里吃喝拉撒睡。

  朱高燧就藩后的26天,其长兄洪熙帝朱高炽突然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德帝。

  朱瞻基即位后,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朱高煦之乱”,此事件多次提及,在此就不再赘述了。1426年,当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高煦之乱后,时任户部尚书陈山到今河北省的单桥来迎接朱瞻基归来。史载,此时陈山建议皇帝朱瞻基迅速捉拿朱高燧,因为他和朱高煦共谋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日后朱高燧也可能谋反,到时皇帝可能又得出力平叛。这一段来自于《明史》的记载,我们事实作为依据来判断,这表述符合逻辑吗?

  很显然,省愚坚定地认为这不符合逻辑。朱高煦事情已经败落了,朱高燧或许当年和他沆瀣一气过,迎接朱高煦的未来,完全由朱高煦自己的态度所决定。这时候如果你要抓捕朱高燧,这属于自我异想下对于他人进行“有罪推论”,这显然不符合逻辑。陈山作为户部尚书,如果能说出这样一段话,那他几十年的书可谓是白读了,当时的他已经61岁,并且身兼大学士职务,当初还做过朱瞻基的帝师。所以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此处清修《明史》再一次加入了艺术润色,

  同样是这本《明史》的记载,宣宗朱瞻基在听到陈山如此的论断后,居然犹豫不决了。唯有“三杨”之一的杨士奇认为不可,最后力谏不能在没有罪过的情况进行“猜测式抓捕”。

  史载,朱高煦被抓捕去北京后,“尝遣人与朱高燧通谋”。这里又很玄幻了,朱高煦当时失去自由,他能遣什么人去与朱高燧通谋呢?通谋的结果是什么呢?朱高燧是否答应呢?这些,史实都没有记载。所以说,有些时候,《明史》看着玩儿就好,不必当真。

  确切的史实是,第二年,当时朱高煦以及家人都因为高煦之乱被处死,而朱高燧主动联系宣宗皇帝称自己愿放弃常山中卫以及群牧所和仪卫司官校。但是最终朱瞻基只是收回了护卫,将群牧所和官校留给了朱高燧。显然,别人叔侄二人,互相信任。

  归还常山护卫后,自1427年始,对于朱高燧的记载便不多了。我们大概率可以猜测,他决心在自己的彰德府颐养天年了。毕竟,1427年的他,已经44岁,保养得好,或许还能多活些年岁。

  1431年农历八月,朱高燧过世,享年48周岁,但是按照古人的习惯,由于其出生在1382年的农历十二月,取头取尾算虚岁不算绝对年龄的明朝,会把他的年纪算成50岁,也算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薨逝后,朱高燧被上谥号为“简”,所谓“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显然这是一个美谥,故朱高燧也史称赵简王。

  朱高燧不像自己的大哥二哥儿女数量众多,他只有三个儿子。不过他二哥虽说十几个儿子,却没能留下一个后代,全都在高煦之乱后一起被宣宗处以极刑。

  其长子出生之时,朱高燧已经28岁,似乎从侧面可以印证出,朱高燧其人并不是一位无所事事只知道无聊造人的逍遥王爷,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去猜测他或许十分类似自己的父亲,希望去开疆拓土,希望在战马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没有证据,省愚纯属猜测。

  1424年,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封朱高燧长子朱瞻坺为赵世子,可惜朱瞻坺在1427年去世,年仅16岁,无后代。待朱高燧薨逝后,他当时唯一在世的儿子朱瞻塙以郡王安阳王之位嗣位赵王。

  这里,我们就多说两句古代时候的婚姻制度,说到这里,或许有朋友会脱口而出“一夫多妻”制,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为“一夫一妻多妾制”。

  中国古代,是十分讲究礼法和名分的,妻不能多,只能有一位,其余的女子在身旁不能称妻,只能称妾。同理,王府家里亦是如此。王妃只有一位,其余的称“妾室”。

  第一任王妃,为上一辑我们提及过的明初将领何福的外甥女徐氏,徐氏也是文官徐章的女儿。1410年,何福自杀,或者说“被自杀”。这位徐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舅舅何福的牵连。1411年,徐氏以因“无子”及“又数诳诞不悛”被废。那时候,要废掉一位罪臣的家眷,只需要一个理由即可,被废掉的徐氏后来命运如何,史无可考,大概率忧愤而死。

  第二任王妃,在徐氏被废后册立。1411年农历十二月,黔国公沐晟的女儿沐氏被册立为王妃。沐晟,这个名字看着会不会眼熟,请大家回看《明朝藩王选讲-岷王朱楩》的文章,有详细讲述他与岷王朱楩二人在云南开展的几十年的斗争故事。沐氏,未为朱高燧生下儿子,是否生下过女儿,不可考,朱高燧一生有三女,皆未记载生年与母亲。1423年,沐氏薨逝。

  两任王妃相继离去后,朱高燧力主将为其生下长子与次子的妾室翁氏扶正,成为第三任王妃。翁氏出生于1489年,当时已经34岁,翁氏之父亲是朱高燧旗下常山中卫镇抚将军翁陆。自此,翁氏便伴随朱高燧走完余生。

  1440年,翁氏薨逝,享年51岁周岁,按照明朝的习惯称为52岁。翁氏得以与朱高燧合葬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寿安山。

  根据史实,我们从逻辑上判断,在相继得到两任皇帝仁宗宣宗的礼遇之后,朱高燧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一位是大哥,一位是大侄子,连满清都不敢磨灭“仁宣之治”的辉煌,可以想到的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绝对可以算是贤能之君。所以,高煦之乱后,朱高燧也彻底低调了下来,当然,电视剧里写的是他被朱瞻基“永远禁足”,这就是有点魔幻了,史书里仿佛没找到这段记载。

  因为朱高燧在晚年想通了一些问题,不再折腾,当然,年纪大了也折腾不动了,这也影响到后世的赵王,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后世之赵王,基本上也活得很低调。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