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愿做大河之洲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22-05-09 21:3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每年2—4月份是东方白鹳的繁殖期,对它们的繁殖期进行监测就成了赵亚杰和同事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看!这边5只,正抖着翅膀,怕是要学飞咯!”上午10点,走走停停后车停在了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北的一处高压线铁塔附近,赵亚杰举起单筒望远镜观测起来,轻声对身旁的同事说。

  “现在东方白鹳不仅在保护区内,有很多都选择出来‘安家’,今年有2巢还进城了。”赵亚杰打趣道,她们的监测线路就是从城区开始,转向河口区、利津县刁口乡、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和保护区等地。每天行进150多公里,三天转完一遍,详细记录每一巢的位置、幼鸟数量、健康状况等。

  今年35岁的赵亚杰,2014年博士毕业后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加入到了生态保护的队伍中。“为了保护好这里的鸟类,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它们。”赵亚杰说,紧接着还要对鸥类进行繁殖监测,持续一月左右。

  每年初夏开始的鸥类繁殖监测难度更大。为给鸟儿提供复杂多样的生境,自然保护区建起了60余个人工繁殖岛,如今岛上大都有了鸟儿栖息产卵的踪迹。为掌握精确数据,赵亚杰和同事们每年都要采集6个人工岛鸥类繁殖数据。

  湿地中的繁殖岛,四面临水。“运气好的时候皮划艇可以划过去,遇上大风,手动划桨就无法前进,只能涉水上岛,水深的地方能漫过脖子。”赵亚杰说,登上鸟岛,首先面临的就是鸟儿的攻击。一拨粪便的“狂轰滥炸”,接上一拨鸟喙的近距离攻击。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鸟岛上鸥类类目繁多,密密麻麻的鸟巢内鸟蛋模样近似,如何分辨鸟蛋的类目极为考验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记得第一年跟同事和专家一起上岛时一脸蒙圈,不得不指着每一种鸟蛋请教。”赵亚杰回忆,后来每次登岛之前,她都要拿出数天时间对这些知识集中复习一遍。“有些在现场还是拿不准,就现场查文献、找论文。”边干边学中,如今的赵亚杰已然成为一名鸟类识别专家。

  从去年开始,赵亚杰与团队成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保护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工作中。总投资1679万元的生态监测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监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为保护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年又一年,赵亚杰春季打卡近海滩涂,迎接北迁旅鸟落地,动态记录82种近20万只水鸟,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提供数据支撑;夏季徒步淡水沼泽,见证新生命诞生,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旗舰物种幼鸟环志工作;秋季备足人力物力,为南迁部队安排好“体检”;冬季开展种类分布普查,守护越冬候鳥安全。趙亞傑說:“我願做大河之洲的守護者,在這裏貢獻青春和所學。”

  每年2—4月份是東方白鹳的繁殖期,對它們的繁殖期進行監測就成了趙亞傑和同事們的一項重要任務。“看!這邊5只,正抖著翅膀,怕是要學飛咯!”上午10點,走走停停後車停在了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北的一處高壓線鐵塔附近,趙亞傑舉起單筒望遠鏡觀測起來,輕聲對身旁的同事說。

  “現在東方白鹳不僅在保護區內,有很多都選擇出來‘安家’,今年有2巢還進城了。”趙亞傑打趣道,她們的監測線路就是從城區開始,轉向河口區、利津縣刁口鄉、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和保護區等地。每天行進150多公裏,三天轉完一遍,詳細記錄每一巢的位置、幼鳥數量、健康狀況等。

  今年35歲的趙亞傑,2014年博士畢業後來到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加入到了生態保護的隊伍中。“爲了保護好這裏的鳥類,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它們。”趙亞傑說,緊接著還要對鷗類進行繁殖監測,持續一月左右。

  每年初夏開始的鷗類繁殖監測難度更大。爲給鳥兒提供複雜多樣的生境,自然保護區建起了60余個人工繁殖島,如今島上大都有了鳥兒棲息産卵的蹤迹。爲掌握精確數據,趙亞傑和同事們每年都要采集6個人工島鷗類繁殖數據。

  濕地中的繁殖島,四面臨水。“運氣好的時候皮劃艇可以劃過去,遇上大風,手動劃槳就無法前進,只能涉水上島,水深的地方能漫過脖子。”趙亞傑說,登上鳥島,首先面臨的就是鳥兒的攻擊。一撥糞便的“狂轟濫炸”,接上一撥鳥喙的近距離攻擊。

  然而,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鳥島上鷗類類目繁多,密密麻麻的鳥巢內鳥蛋模樣近似,如何分辨鳥蛋的類目極爲考驗監測人員的專業知識。“記得第一年跟同事和專家一起上島時一臉蒙圈,不得不指著每一種鳥蛋請教。”趙亞傑回憶,後來每次登島之前,她都要拿出數天時間對這些知識集中複習一遍。“有些在現場還是拿不准,就現場查文獻、找論文。”邊幹邊學中,如今的趙亞傑已然成爲一名鳥類識別專家。

  從去年開始,趙亞傑與團隊成員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保護區“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構建工作中。總投資1679萬元的生態監測平台,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遙感、雷達、無人機等信息技術手段,借助“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打造監控平台、展示平台、科普平台,爲保護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年又一年,趙亞傑春季打卡近海灘塗,迎接北遷旅鳥落地,動態記錄82種近20萬只水鳥,爲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提供數據支撐;夏季徒步淡水沼澤,見證新生命誕生,開展東方白鹳、黑嘴鷗等旗艦物種幼鳥環志工作;秋季備足人力物力,爲南遷部隊安排好“體檢”;冬季開展種類分布普查,守護越冬候鳥安全。趙亞傑說:“我願做大河之洲的守护者,在这里贡献青春和所学。”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