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愿作山花绽芬芳

发布时间: 2021-09-19 20:4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从25岁不远千里支教乌蒙山区,到选择留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任特岗教师,2009年以来,他在黔西市经历了太多的故事。

  奋斗和奉献,让他的人生精彩而厚重,也让他成为感动千万人的教育楷模。如今,他被推荐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去年教师节,记者初见杨明,他个子瘦高、头发花白,英俊的面庞早被高原之风吹得黝黑。如今再见这位老朋友,他多了些许沧桑,但目光更加坚定。

  据不完全统计,12年来,杨明从微薄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为15所学校捐赠物资折价100多万元。

  衣服一般网购,因为打折换季便宜。去年他买了两套职业装、一双皮鞋和一双运动鞋,花了差不多一千元,他说这下可以几年不换了。搬过六次家,一直跟着他的除了书本,还有支教时的T恤和几双毛线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杨明跟随娃哈哈爱心支教团来到贵州省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在这之前,毕业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他在沿海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月薪过万。2010年,其他支教队员纷纷离去,孩子们哽咽着对杨明说:“老师,真想您一直教我们,初中、高中、大学……”那年,他报考了黔西县特岗教师。

  留在黔西任教后,从金碧镇瓦厂小学到观音洞镇景山小学,从观音洞镇新合幼儿园、熊洞幼儿园到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杨明主动请求到任教条件较差的村寨,住空教室、租民房,“这样能更加贴近学生,关心陪伴他们。”

  去年4月,杨明到黔西县锦绣学校工作,这是一所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的学校。进了城,有了教师宿舍,但他经常选择睡门卫室的空余床位,能最早看到学生走进校门,他会很开心。

  观音洞镇景山小学,杨明曾工作的地方。在这里的7年里,他每天步行10余公里买菜做饭、家访学生,到山洞挑水。2017年撤并教学点后,这里成了扶贫车间。

  “学校合并了,杨老师没在这里教书了,大家都觉得遗憾。”村民秦良国指着墙上的一张张奖状说,他孙女成绩一直很好,他们一家永远忘不了杨老师的悉心教导。

  12年来的课余时间,杨明最喜欢的活动是家访,自掏腰包给学生送去衣服、学习用具和吃的。至于磨烂多少双鞋、帮助过多少孩子,他也记不清楚。只是皮肤黑了,人瘦了,头上落了“霜花”。

  坐落在高山峡谷间的观音洞镇熊洞村幼儿园和杨明有不解之缘。“悬崖下的山路,杨老师不知走了多少回。”令园长赵国贤记忆最深的是2018年儿童节那天,杨明翻山越岭步行两小时后,让20多个孩子第一次吃上了生日蛋糕。

  在黔西市区开书店的韩祖发,亲切地称杨明好兄弟。他们相识在2009年,韩祖发到瓦厂小学送图书,杨明留下他的电话:“凡是我联系来书店买书的学生,请记我账上。”韩祖发则根据他提供的名单,开车到学校把书免费送给学生。

  “他很关心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谈及杨明,韩祖发有些伤感,“我大他8岁,但他看起来比我老,头发都白了。”

  来时举目无亲,如今到处有亲人。远离故乡的千里之外,村民是他的亲人,学生是他的孩子。他最遗憾的是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在教室的许愿墙上,他这样写道:父母,来不及握一握你们的手,白发已经爬满了你们额头。不经意间,又多了一对空巢老人……

  杨明的微信名叫“山花”。他说,希望自己像山花一样,盛开在乡野,为孩子们带去芬芳。

  当白发换去青丝,当一批批山区学子怀着他播种的理想走出大山、成长成才,他心里的“山花”愈发芬芳。(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翟培声

  本报贵阳9月1日电(记者黄娴)日前,记者从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新修订的《贵州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9月1日正式施行。新修订的《条例》共10章88条,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特殊保护”三章,共涉及压实家庭保护、加强学校保护、充实社会保护等9方面内容。…

  核心阅读 近年来,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至去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607公里。一条条公路串连,一座座桥梁架起,一条条隧道贯通,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变得四通八达。…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