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惟愿笔墨通款曲——丹青翰墨致敬守护生命的城市和勇士们

发布时间: 2021-09-13 21:4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此刻,我们沐浴着的江淮大地上的金风、秋雨,是如此的明丽、宽厚而润泽。此刻,我们心中涌起畅然、欣悦与感动,是前所未有的深沉和强烈。相信,经历过辛丑盛夏抗疫之战的扬州人都深有同感。一个多月的焦虑,一个多月的宽慰,一个多月的守望,一个多月的感动……如潜流汹涌,不吐不快,纵使付诸诗文,付诸丹青和翰墨,也难表心声。

  当考验来临,每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扬州战疫,一群无名的英雄,无惧疫魔,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他们如夏花一样盛放在危急的病房里,盛放在无数的小区中,盛放在骄阳下,盛放在每一个窗户后的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里。

  疫情袭来,这一大群无名英雄就成了扬州的心魂。从扬州城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刻,他们就承担起了扬州数百万人的肌体运行功能。他们是眼睛,时刻传递着城市中的每一个安全信息。他们是心肺,从医护救治到安全监督,从物资调运到人员管理,从生活保障到帮扶互助,日夜奔波的每一个脚步,都保障着我们健康的心理和安全的呼吸。因为有这样的心魂,疫情包围的扬州城才得以静而不寂,险而不乱,难而不急。

  扬州的“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他们就是夏花,点亮了阴霾笼罩的夏日扬州,也续写着扬州史册中“英雄”的本义和新意。

  曾经以为,在急难面前,行动和担当的英雄,会让一切技艺和语言显得苍白和可疑。诗文书画何以抗疫?“多难兴邦”难道不是一句口号?但是,扬州抗疫,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华夏民族的心是紧密相连的,太平之时,人们可以安逸和乐相忘于江湖;危难多艰时,大家必然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因为我们有一条荣辱与共的共同血脉。于是我们心中就从不会缺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与感动,武汉抗疫如此,扬州抗疫依然如此。

  “位卑未敢忘国忧”,即便不能成为负重前行的英雄,但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人,从来都以守望相助来实现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生命意义。扬州的文学艺术创作者便是如此,他们画的什么,写的什么,此时此刻或许并不显得多么重要,然而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笔和墨所传递出来的信念、情感与声音——携手同进,共克时艰,拨开云雾终见青天。此刻的表达,无论什么形式,都显可贵。因为这是一种共情的能力,这种能力标志着我们荣辱与共的血脉,历经千年沧桑,依旧同频共振。因为荣辱与共,悲欢同体,所以华夏民族虽历苦难洗礼而能不断崛起;因为荣辱与共,悲欢同体,所以古城扬州虽几经劫难沉浮却能始终靓丽如初。

  扬州抗疫,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时代英雄的魅力,也再一次检验了荣辱与共,悲欢同体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系。有了扬州人、中国人“荣辱与共,悲欢同体”的共情血脉,“众志成城”的力量,便让“多难兴邦”有了切实的文化意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急剧变动的将来更会如此。

  笔墨丹青于扬州,是邀清风明月于怀,是引花香鸟语入诗;是伴江潮渔歌同眠,是八方来风、吐纳自在的自然之韵与文化风流,更是守望相助传递能量的精神通道。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