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攀枝花市情介绍

发布时间: 2021-09-02 2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攀枝花市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行政区域面积7414平方公里,辖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盐边县3区2县,常住人口121.4万,少数民族有彝族、傈僳族、苗族等。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10.13亿元,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96亿元,同口径增长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94亿元,增长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864元、18352元,增长8.7%和9.8%。

  英雄城市七户人家一棵树。攀枝花是一座因国家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当年,这里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调整全国工业布局、巩固国防后方的战略高度,实施了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并将攀枝花作为重中之重。1965年2月,攀枝花特区作为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正式成立;******东主席亲自以树定名攀枝花,并对其建设作出指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的问题,是战略问题”;邓小平同志亲临视察并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后曾用名“渡口市”。1987年1月,渡口市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建市初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武汉、辽宁、上海、天津、重庆、成都等全国各地数十万大军奔赴攀枝花,建成了中国西部首个大型钢铁企业攀钢,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建设成套钢铁厂的世界奇迹,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国工业和经济格局,被誉为国家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也孕育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钒钛之都百米钢轨助高速。“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攀枝花是一座因矿而建、因钢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钛、钒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三,钒产品、钛精矿等产能产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已具备钛材、钛管、钛丝、钛粉等生产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军工用钢生产基地,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钢轨生产基地。被全域纳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钒钛高新区,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攀挂牌成立,正加快推进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建设。依托钒钛磁铁矿建立的攀钢,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和我国最大的钛原料钛加工企业,特别是攀钢生产的含钒百米钢轨,作为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证书的顶级钢轨,因其含钒耐磨耐腐蚀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京津高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要工程和高寒高海拔项目,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助力中国高铁跑出世界速度。

  康养胜地阳光康养宜人住。攀枝花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拥有特别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海拔高度、温度和湿度,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气温20.3℃,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森林覆盖率达61.99%,空气质量优良,PM2.5值常年低于35微克,是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胜地。攀枝花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立体农业示范点和“南菜北调”基地,盛产芒果、枇杷、石榴、樱桃等优质水果,特别是攀枝花芒果因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质优越而畅销国内外,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首批保护工程、全国百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攀枝花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全域化布局、全时段服务、各年龄群康养,在全国率先发布康养产业地方标准,创办国内首家康养学院,建成米易县城、阿署达花舞人间、普达阳光、红格小镇、迤沙拉古村落等一大批康养品牌项目,成功进入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全国十大凉都、中国避暑名城、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等,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座英雄的城市正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对攀枝花发展“3+2”的新定位新要求,传承弘扬“三线精神”,深入落实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全力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扎实推进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建设,着力打造四川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新的国家战略中发挥新的作用、作出新的贡献。恳请各位领导、嘉宾、朋友和有识之士关心关注攀枝花、指导帮助攀枝花、共建共享攀枝花,让我们一起奋斗、共同分享,分享这里的阳光与荣光。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