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盗亦有道话水浒·醉文明·贰

发布时间: 2021-06-30 14:4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本身应该对政治很感兴趣。在元末的社会动荡中,他经常给张士诚出谋划策,但是不受重用,于是他就游走江湖,为人排忧解难、行医看病。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他得以接触很多江湖上的人,所以对于写这类小说就有了切身的感受。

  一般来说,如果小说有一个原型,那么在描写和创作当中会很有帮助。对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史书上确实是有记载的,但宋江起义没那么大规模,现在能查出来有名有姓的首领顶多36个人。在文学创作中有一个规律,作者会夸大事实,所以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就把36个好汉夸大成一百单八将,然后会把人的优、缺点来回挪用。过去我也写过小说,如果要把一个人照实写,根本没法写。宋江起义是有这段史实的,因为施耐庵是元末的人,他当然不能写元末起义,就往前推一个朝代,这样他写起来游刃有余,也可以对人物进行大量虚构。而施耐庵天生的文学修养,又使这部小说变得非常生动。

  上一篇介绍的是这个瓶子的正面“忠义堂”,本篇讲讲背面所画的内容。有一面飘扬的大旗帜,上面写着“梁山水泊 替天行道”,这是他们的宗旨。它首先交代了水泊梁山的一个地理位置,它是一支水军,当年宋江起义就是因为水上的权利被剥夺,比如当时政府要求他们水上捕鱼、割蒲草等等的事情都要缴税,尤其在北宋末年那个社会动荡的时候,很多农民就觉得政府施加的压力太大,所以就揭竿而起了。水泊梁山主要就是说的当时的地理环境。

  农民起义总要打出一个口号来,水泊梁山起义军的口号就是“替天行道”。“天之道”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对“天道”和“人道”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意思是说,“天之道”就像拉弓一样,高了就往下压点儿,低了就往上提点儿,反正让它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有点儿像水,水多的时候一定是高处向低处流,好去补不足,这是天道。老子认为“人之道”则是相反的,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所谓“损不足”是指本来穷人就穷,还逼着他去缴税,所以他就会揭竿而起,要把这个“道”拉平。这是表明起义者的一个态度,是起义的一个口号。

  这个口号被施耐庵在文学著作中加以宣扬和渲染,之后“替天行道”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水浒传》出现以后,使很多人有了一个借口。在这个瓶子的绘画当中表现得很清楚,这上面最重要的除了我们看到的这八个字“梁山水泊 替天行道”,上面的印章上也有极容易让人忽略的两个字:雍正。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大瓶有确切纪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这个印章上有篆书的“雍正”两个字,所以这件宝贝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件东西早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流落到了法国,不过我并不是在法国看到的。大家都知道,这些年中国的艺术品、古董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连续破纪录,所以在国外也会受到人们关注。这件东西先是一个美国古董商把它从法国买到了美国,然后一个******的古董商又从美国买到了北京,他刚买到,刚刚拆开,当时包装就扔在旁边,凑巧我就进屋了。我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大瓶,就问他多少钱,他马上就报了一个价钱,这时候我就觉得基本上可以成交了,这个价钱理论上讲是可以接受的,多少给你留了一个还价的余地。

  我正准备还价的时候,又进来一个人,他马上就用他们的家乡话闽南话和那个******古董商沟通。他们俩沟通,大致是说“这大瓶是怎么回事”,卖家说“马先生可能要买,我跟他说了多少钱”,那人马上说“你报低了,马先生不要,我要,我愿意要”。我虽然听不懂闽南话,但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大致的意思我能猜出来,我觉得他们俩很不正经地在那儿嘀嘀咕咕。然后卖家的态度马上就变了,一般情况下,卖家发现买主来的时候都是很谦卑的,希望成交嘛。但是这番对话以后,卖家突然就直起来了,腰杆倍儿直。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