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千里一信牵共叙军民情

发布时间: 2021-06-15 15:5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6月4日,记者在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馆看到3封与耿飚有关的书信。该馆副馆长陈志军介绍:“这是蔡绍华赠予纪念馆的,他的爷爷蔡如燕曾为耿飚部队夜渡潇水架桥。”56岁的蔡绍华,今年1月成为了该馆的一名保安。

  道县是一片红色热土。红军长征在道县战斗了33天,行程480公里,途经该县90%以上乡镇。红军后卫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人们已耳熟能详。蔡绍华给记者讲述的,是红军先锋团长耿飚率部队夜渡潇水时发生的故事。

  “爷爷过世前说,他最遗憾的是没能再见耿将军一面。”蔡绍华说,2007年,病重的蔡如燕让蔡绍华用轮椅将他推到上关乡潇水河的浮桥上,第一次对他说起了曾为红军架桥的往事。

  1934年11月20日,红军野战司令部命令红一军团第2师奔袭道县县城,由担任前卫的红四团正面进攻。当部队21日到达潇水东岸的水南街时,发现浮桥被敌人拆散成零散的船只拉到了河对岸,对岸城墙上又有国民党道县保安武装封锁着渡口,红军无法过河。

  当时21岁的蔡如燕在潇水河畔经营一家粉店,他听到红军喊话请求群众帮忙架桥,但无人敢应。当时国民党在城内散布了大量有关红军的谣言,蔡如燕观察到,红军与对岸的群众相处融洽,还帮忙拉牛、挑水,是一支好部队。晚上9时许,他拉上自己的老表、老庚和朋友,一行6人借着夜色掩护,为红军拉船架桥。

  4名红军在对岸下水接应,很快便将25艘木船重新用铁链拴好,架好浮桥。耿飚、杨成武十分感激,给蔡如燕等人打饭送菜,并为他们找来干衣服。晚上11时,红四团过桥,绕湾里街进西门,顺利进入县城。重新架好的浮桥,保证了红军部队顺利渡过潇水。

  “红军在县城住了7天7夜,在爷爷店里吃早餐。”蔡绍华说,蔡如燕及其老表黄玉祥还帮忙带路,领着红军进军广西。到达广西灌阳后,黄玉祥加入了红军,继续前进;蔡如燕则怀揣红军给的两块大洋,步行4天4夜回到了道县。

  1975年,蔡如燕一路乞讨去北京,没有见到耿飚,但留下一封口述信。1991年,他收到了耿飚的回信。

  “你的口述信已收悉,谢谢你将五十多年前的事,还能记得清楚。杨成武将军他身体还好。我身体还好,但时不我留,也已八十有二了。特写这几个字作为回信,并祈你多多保重,全家安泰。”信的内容,蔡绍华倒背如流。

  2016年10月16日,耿飚之女耿焱来道县“寻亲”。“我叫她‘耿姨’,她说不对,应该叫‘姑姑’。她还说,我爷爷对于耿将军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因为耿将军给人写信一般用钢笔,很少用毛笔。”蔡绍华说。

  今年2月,蔡绍华将蔡如燕重新誊写的口述信、耿飚回信,以及蔡如燕写给耿飚来不及寄出的信,捐给了陈树湘烈士纪念馆。他说:“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些信,了解过去那段光辉岁月。”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