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百炼千锤出铜炉·醉文明·贰

发布时间: 2021-05-29 15:5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本篇要说的是一件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物件——铜炉。说到铜炉,我们可能都有一个印象:古代的器物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瓷器、漆器、玉器等,而铜器的好像很少见。实际上,历史上中国人使用铜器并不少见,只是它保存至今非常不容易。并不是说它不结实,容易腐烂,而是因为中国的古钱是铜钱,在铸造铜钱的时候,如果缺铜,就得把一些铜器化掉。史书上记载,明代崇祯年间中央政府直接化铜,崇祯皇帝把大量我们今天称之为“宣德炉”的香炉全部化铜做了铜钱。国家金融是我们的经济命脉,非常重要——不是只有今天金融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中重要,古代也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铜器就被回炉铸为铜钱,所以说铜炉能保存到现在真是非常金贵了。

  铜炉的外形因人而异,尽管有一些标准制式,但是很多人的偏好是不一样的。铜炉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功能,今天一般人想象炉子就是焚香用的,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功能就是熏香,另外也可以取暖。

  图片展示的几个铜炉,形制、大小都不一样。它们就是我们常见的香炉,是焚香用的,只不过是搁在不同的环境中的。第一件是明代风磨铜三足冲天耳炉,有耳的一般都是祭祀用的,搁在佛像前,里面插三炷香,底款上写着“雪堂”二字。

  这件明早期的铜蚰耳香炉一般是在书房里用的,它的底款“琴书侣”写的也是这个意思——以琴和书本为伴侣,显然是搁在书房里的。

  这两款都是明代到清初的,我们统称为“宣德炉”,是因为宣德年间就开始制作。一般的铜炉底款都会写“大明宣德年制”或者“宣德年制”,而这两件却分别写着“雪堂”和“琴书侣”。从“雪堂”这个名字来看,喜欢这个炉或者定制这个炉的人应该是江南地区可以看到雪景的地方,比如安徽、江苏。

  宣德炉的制式不仅有上面提到的这些,还有五花八门的很多种。明代风磨铜三足冲天耳是典型的冲天耳式,此外还有桥形耳式、鱼耳式和鼓式。桥形耳一般搁在讲经的地方,就是学习的地方;而鱼耳式通常搁在卧房,双鱼代表“鱼水之欢”。

  这件明晚期铜“香音斋”镂空藤编式手炉,它的功能跟其他的不同——这是手炉,取暖用的。冬天的时候南方屋里阴冷,文人的手冻僵了没法写字,所以就把红炭放在这里头,冷的时候就捂着。古籍上有记载说,最好的铜炉置红炭而不烫,它的导热控制得非常好,摸着是热的但不烫。上面的盖子像藤编的,实际上是一整块铜做出来的。古籍上记载“用脚踹之不扁”,也就是说它的强度很大,不是软的,摸着很硬,但一点儿不颤悠。这是当年我在上海买的,买来的时候里头有一张民国人写的纸条,大意是说张鸣岐是明代嘉兴人,“善制炉,海内皆知”。写纸条的人名叫光禄,姓什么没有写,这是他的一个旧藏。

  这个手炉的手工能精细到什么程度呢?把这个盖儿盖到炉上,拿着这个盖儿整个炉都不会掉下来;把这个盖儿调转180度,盖上去,它依然不会掉下来。这就是严丝合缝,非常紧,可见它的质量多么好,我们今天有时候都很难做到。

  宣德炉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呢?主要是政治原因,因为它是由皇帝亲自下令铸造的,所以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当时宣德皇帝下令铸造这种炉,主要是他看到了精炼铜,也就是黄铜。今天我们对铜的第一概念就是黄铜,但是古人不是,古人见到的都是青铜,青铜里杂有锡、锌、铅等其他物质,所以它的强度和颜色都不如黄铜漂亮。铜在高温下变成铜水,会去掉一部分杂质,有点儿像煮粥,煮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沫儿出现,这些东西过去都会溢出去或者撇出去。我小时候倒是没炼过铜,但我炼过锡,锡在炉子上是可以化的,我曾经把牙膏皮熬化过。熬的时候发现上面老有层脏东西,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