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愿你前半生有路可走后半生有家可回东湖夜读·为你讲书㊳

发布时间: 2021-05-02 14:1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讲读一本好书,分享一段感悟。荆楚网每周六晚推出“东湖夜读·为你讲书”栏目,邀请讲书人分享阅读心得,将书中的精彩娓娓道来,将那些与好书邂逅的故事,与您分享。

  《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

  人啊,年轻时想逃离故土,到更大的世界看一看;走了一圈,最牵挂的还是故乡。

  蔡崇达的小说《皮囊》中有一个故事——《母亲的房子》,大部分是真实发生在小镇里的童年记忆。

  那年母亲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两个人在媒人的介绍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辈子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当时父亲没有钱,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座大房子。

  结婚三年后,父亲终于把地买下。当时到处找人举债,建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

  第二年,父亲有了儿子,也就是作者蔡崇达。因为前面还有个女儿,在当时是超生,为此,父亲丢掉了公职,母亲不吭声,一个人到处找活干。

  当年的石板房子只剩下一半,留着父亲中风的印记。蔡崇达读书需要花钱,姐姐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但是攒够了10万块钱的母亲,决心建房子。

  剩下没建成的一半,还是母亲的执念,“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了。再过了两年,母亲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了拆迁图纸,这座房子要被拆掉了。

  她尝试解释:“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此时,蔡崇达已经在北京工作,要建老家的房子,需要动用他准备在北京买房子的钱。

  “嘈杂的餐厅,每个人说着春节回家的种种故事:排队两天买到的票、回去后的陌生和不习惯、与父母说不上话的失落和隔阂……”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在《皮囊》出版时,蔡崇达曾发愿:“这本书销量每上一个百万册,就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如今,母亲已经搬离了小镇,但是在改建图书馆的时候,设计师保留了父亲留在门口的那副对联。

  前半生,我们步履不停,走了很多路;后半生,历尽千帆,只求有乡可依,有家可回。

  《皮囊》就是一部关于原乡的书,它们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小镇,有通透的阿太、中风的父亲,坚韧的母亲。

  年少不懂故乡意,他回忆说,“走的时候是欢蹦乱跳的,因为那时你的眼睛当中只有前方,你的未来,你充满着好奇,恨不得连拜拜都懒得说。”

  随着年岁渐长,离家渐久,当初的懵懂少年成为离家远行的游子,就在某个瞬间,白岩松突然明白,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你年少的时候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作者: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9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