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精准考核让干部“愿为”“善为”“有

发布时间: 2021-04-20 08:3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之要,首在识人。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提升“愿为”的内生动力,增强“善为”的实际本领,激发“有为”的思想觉悟具有重大意义。突出实绩实效,提升“愿为”的内生动力。干部考核的导向直接决定了干部干事的方向,正确的导向有利于促进干部自觉提升“愿为”的内生动力。试想,如果让那些理想信念缺失,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领导干部“在台前”侃侃而谈,让那些政治信仰坚定,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领导干部“在幕后”默默无闻,任由吃苦者吃亏,长此以往必定会将干事创业的风气带偏。

  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情况,对干部的能力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干部考核不能简单地用“一张试卷”。要着眼于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对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和方式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防止干部考核陷入“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的窠臼,切实引导领导干部主动提能力强本领、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要灵活切换“长镜头”和“短镜头”,注重对干部进行全天候、多维度、近距离的“跟拍”,加强与干部的“紧密接触”,面对面听其言、观其行,真实掌握干部的思想状况、能力素质和现实表现,确保照好干部的“立体照”。注重群众感受,激发“有为”的思想觉悟。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作风严实不严实,工作扎实不扎实,群众是看得最清楚、体会最真切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要坚持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到干部考核工作中去,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要把民生工程、民生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中之重,重点察看干部在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是否做到高点谋划、高位推进、高效落实。要让群众当“裁判”,把考核的“指挥棒”交到群众的手里,综合采取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民意恳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让群众的“好差评”成为干部的“晴雨表”,真正反映出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同时,适时在适当范围内将考核结果向群众通报,接受群众监督,引导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激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考”是基础,“用”是关键。要坚决克服考用脱节的情况,把干部考核结果和评先选优、选拔任用、能上能下等工作挂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励广大干部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更强的本领担当作为、善作善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