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久美老人的紅色之旅

发布时间: 2022-09-14 15:3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獅泉河一路向北奔騰,流經革吉鎮那普社區,宛如含羞少女一般,不肯展現她的華麗面容,而是鑽入地下,形成一段長達13公裡的暗河,至那普山腳流出后,才重現婀娜豐姿。

  在獅泉河流經的那普山腳,一座依山而建、由土牆圍成的長方形院牆式建筑赫然出現,這就是阿裡(革吉)直屬庫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座紅色遺址,曾在特殊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席“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革吉縣政府對直屬庫所在地進行改造,建造了阿裡地區最大的武器、彈藥、糧食、銀元儲備基地,還修建了一定規模的招待所、駐營地和會議室,使直屬庫成為阿裡地區重要的會議中心。

  而今,一位老人在這裡向一批批前來參觀的人們,傾情講述著6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忘情敘說著那一段悠遠厚重的歷史,用心傳承著紅色基因、踐行著初心使命,為讓紅色血脈代代賡續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久美老人今年73歲,與共和國同齡﹔巧的是,他的生日是7月1日,和黨的生日是同一天。

  “我线歲以前,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往事。”在直屬庫一座黑帳篷裡,久美老人向阿裡採訪組講述著他的過往,思緒也回到幾十年前……

  據老人回憶,舊社會裡,他們一家人被分到雄巴部落的不同頭人家做仆人,因此他與父母、弟弟妹妹很少見面。不滿十歲,小久美就已經會趕羊、放牛、割柴,還能做點雜活兒。雖說是仆人,可他連頭人家的狗都不如,吃的是主人剩下的,稍不注意就會招來一頓毒打﹔一年到頭,身上就一件破羊皮、一雙露出腳趾頭的爛鞋子,褲子更是從來沒見過。“那時候,有一口糌粑吃,就是最幸福的了。”講到過往,久美老人神情激動,數次哽咽。

  就像經歷過漫長黑夜的人期盼黎明的到來一樣,過久了暗無天日的農奴生活,年幼的久美多麼渴望光明的來臨。這一天,終於還是盼來了——

  在一個農閑季節,年僅10歲的小久美與同樣是少年的舅舅強巴外出討飯,在路途中偶遇一支進藏部隊。

  久美老人說,“‘金珠瑪米’很熱情,主動過來打招呼。見我們飢腸轆轆又破衣爛衫,就從兜裡拿出糖來給我們,還把我倆帶到軍營安置了下來!”后來,有了讀書的機會,久美從一些資料上得知,當年救助他們的那支部隊,就是來自新疆的進藏先遣連的后續部隊。

  1960年,阿裡地區開展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革吉縣不失時機帶領群眾推翻農奴主,建立了社會主義新政權。而久美,也成為長在紅旗下的少年。

  他從軍營回家后,發現許久未見的親人也回來了。“從那時起,我們再沒做過誰的仆人,也再沒挨過打,還分到了許多生產生活物資。”說著,久美老人舒展了一下眉頭,神情也變得輕鬆起來,“我們家得到了六七匹馬,幾十隻牛、羊,還有一大片草場。給自己家放牧,心情自然不一樣。”

  1964年3月,“社會主義三大教育”工作組進駐久美的家鄉布貢村,旨在通過與當地牧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

  但工作組人手不夠,加上翻譯也僅有4人。此時的久美,已是身強力壯的大小伙了,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於是,他主動申請加入。在半年時間裡,他放牧、打柴、撿牛糞、做群眾工作,迅速成為工作組的得力助手﹔他也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向工作組請教語言和文化知識,還學到一些簡單的醫療技能。

  當年9月,工作組結束工作准備返回時對久美說,“你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將來可為國家作貢獻。”在此后的人生中,即使遇見再苦再難的事,每每想起這句話,久美都能堅強挺過去。

  在工作組推薦下,年僅15歲的久美擔任布貢村共青團支部書記、毛澤東思想宣講員和雄巴區民辦學校老師。身兼數職的他,並不覺得有多辛苦,反而因為是“為人民服務”,總有使不完的勁。

  也正是從1964年開始,這位熱愛讀《******席語錄》的少年,迷上了收集紅色物件,像******席像章收集了五六枚,家裡還存有老式收音機、水壺、馬燈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物件。“我一輩子崇拜******席、信仰共產黨,對這些東西有感情。”久美老人說。

  “歡迎走進紅色革吉,我們新革吉的歷史是從‘三頂帳篷’開始的……”在直屬庫大院,身穿一件老公安制服、胸前別著一枚黨員徽章的久美老人,開啟了又一次紅色革命歷史的講解。

  久美老人告訴採訪組,由於當時剛剛建縣,備荒備戰依然是新生政權工作的重中之重,糧食、彈藥和銀元這些重要戰備物資必須集中存放、統一管理,便建造了直屬庫。幾十年過去了,直屬庫完成了神聖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日漸荒蕪。進入新時代,為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從2017年開始,革吉縣整合資金690萬元,在原址打造了這座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年12月21日,直屬庫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這座佔地面積1.6萬多平米的紅色遺址,主要由交通工具展示廳、“三頂帳篷”復原實物、“歲月情懷”雕塑群、電報房、醫務室、禮堂和幾個洞窟遺址組成。身處其間,仍能真切感受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革吉干部群眾那既嚴肅又活潑的生活場景。

  參觀中,採訪組驚訝地發現,對於直屬庫內的每一處布置、每一件文物、每一張照片、每一份文獻,久美老人都能講出一串完整的故事來。追問之下才發現,他與直屬庫的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裡見証著咱革吉建縣的歷史,我必須參與。”聽說革吉縣要修復直屬庫,本該在家頤養天年的久美老人,不顧當時年近七旬的身體,毅然來此當起了建筑工人﹔

  為了充實這座紅色遺址,有著40年黨齡的久美老人,毫不猶豫拿出家裡珍藏了幾十年的三四十件舊物,大到帳篷、床,小到磨盤、馬鞍,一並無償捐贈給了直屬庫﹔

  后來直屬庫招募講解員,久美老人又義不容辭地來了,作為這裡唯一的工作人員,久美老人一肩挑三職:講解員、管理員和環保員。

  由於直屬庫裡沒有宿舍,久美老人便在院內搭建了一頂帳篷,一住就是3年多。雖然這裡的工作並不輕鬆,可久美老人卻樂此不疲,他說:“當年是******席派來的解放軍救了我,我在這裡宣講革命歷史,就是對黨的一種感恩和回報方式!”

  “這是1956年生產的‘解放’牌卡車,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短短兩年之內,咱阿裡地區就有了……”耳畔,又回蕩起久美老人渾厚的聲音,思緒再一次被帶回那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歲月……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