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A股定价权在下跌中显现

发布时间: 2021-09-23 20:3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虽然很难说中秋过后的 A 股完全化解了中秋期间港股震荡的冲击,但 A 股的定价权,或许正在不断显现中。

  中秋前两个交易日,港股尤其是中资银行股哀鸿一片,招商银行 H 股两日累计下跌 9.14%。

  但事实上,招商银行 A 股,仅下跌 3.59%,并未跌破前期低点,还算是强势的。

  更不要说地产股,小幅低开后一路向上,大涨 2.96%,这对于房地产,是久违的大阳线了。

  这样的走势背后,其实是一个 A 股和港股由来已久的话题,谁更具有定价权。

  A 股与 H 股因为无法互联互通,所以长期存在价差,几个证券股甚至 A 股可以相较 H 股溢价超过 300%。

  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市场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港股是成熟市场,其对股票的定价更成熟,而 A 股炒作风气太浓烈,定价不具有参考。

  恒生指数公司发布的恒生 AH 股溢价指数,一直被认为是衡量两地价差的权威指数。

  而正是这个指数中的 「溢价」 两字,和指数以 A 股 ÷H 股的比值来作为指数值,其实也体现了这种 「港股本位」 的思维方式——港股是标杆,A 股是绕着港股的中枢波动的。

  而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边际上,则是当港股大跌的时候,市场往往预期 A 股会跟随 H 股的跌幅。

  这其实就引出了一个话题,类似银行股这样的板块,到底是 A 股溢价高估了,还是 H 股折价低估了。

  其实,熟悉香港股市的投资者应该知道,港股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市场,而是 「偏科」。

  它长期对金融地产股偏爱,并被认为定价比较理性,但是对于工业股,则从来估值偏低,以至于香港本土投资者,很喜欢的一个策略就是在市场低迷时,去买 1 元 2 元的本地工业股,然后等待牛市爆炒中,以动辄 10 倍的获利离场,不一定个个能赌对,但是十个里面押注对两三个,也就大赚了。

  我记得香港当年的《香港经济日报》,每周一的周刊,都会有专栏发掘低价工业股。

  既然港股当年对工业股的估值非理性能为人接受,那么其实今时今日港股对内地地产股、银行股的定价偏差,同样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在国际投资者对于内地宏观环境的误判或者过分悲观前提下。

  对于价值投资者,不那么重要。同股同权,那么哪个低就买哪个,银行股有低价 H 股自然买低价 H 股,长期持有派息率也能高一点。

  老股民长期吐槽 A 股的就是,欧美或者香港大跌时,我们往往跟随补跌;但是欧美新高香港新高时,我们却置若罔闻。

  其实,说到底这不过是本身疲弱的表现,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做空力量的心动。

  而今时今日,A 股显然有了足够的自信,或者说有了足够的做多欲望,所以不再跟着港股的牵制走。这样的市场,长期来看,自然是越来越好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