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寸寸耕地成沃土

发布时间: 2021-09-11 09:5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周密安排部署下,我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严格组织摸排,狠抓清查整改,以种种“长牙齿”的硬措施,尽己所能,守牢每一寸耕地的保护红线。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逐级压实责任。

  对于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丰堡村村民赵芳玲来说,耕地不仅是家庭收入的来源,也是羊只饲料的来源。固原市推行的种种耕地保护制度,在实现农业增加值之余,也让她这样的庄稼人吃上了“定心丸”。

  作为耕地保护主体,各市、县(区)党委和政府按照部署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节点,立行立改遏制新增问题,实事求是摸清存量问题。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向种种问题“亮剑”。配合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农业农村厅等部门,持续整改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和“大棚房”的问题,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商讨优化交通项目选线和用地标准,指导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编制并严格落实营造林实施方案……部门间的一次次联动,为的就是确保耕地保护监管责任履行到位。

  今年,在自治区纪委监委、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线索移送和处置工作的通知》后,移送各级纪委监委的13个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已全部处理。

  另一方面,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成立的督导检查组先后深入五个地级市和22个县(市、区),从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图斑判读、举证核查、数据填报、整治整改六个方面,对各地遏制耕地“非农化”的推进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并对及时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

  “六个严禁”落实情况也被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成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考核优秀的会落实奖励资金并通报表扬,违法违规占用、破坏耕地的,会被依纪严肃查处并追究责任。”隆德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进川说,考核标准的变化,让更多领导干部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聚焦守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把整治整改耕地“非农化”行为同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五个专项行动”结合起来,“长”起耕地保护最锋利的“牙齿”。

  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系统,查看现有耕地变化情况。通过遥感影像智能处理技术,将全区耕地现有数据进行自动化比对、识别,最终形成耕地变化图斑。

  变化图斑再下发至市、县(区),地方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能凭借手机App到现场实地核实,并实时反馈查处和整改结果。

  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杨渠村的一处违法占用土地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土地平整前是一般耕地,这在我们系统内是有明确标记的。”利通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马钢说,当收到上级推送的卫星图斑后,他们会逐一核对。一旦发现有土地发生变化,工作人员就会迅速到现场核实,劝阻村民停工,并以最快速度恢复耕地原貌。

  根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统计,在今年开展的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中,借助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高清正射影像,经过一番精准到户的筛查分析后,我区共排查发现问题60129个,其中占用耕地50199亩、永久基本农田10222亩,现已及时上报国家并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建议。在全面开展的“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中,涉及占用耕地的98个问题全部进行自查自纠,并确保依法依规按时整改到位。

  同时,在深入开展的黄河流域“挖湖造景”问题自查整改专项行动中,通过回填复垦、落实补充耕地、补办建设用地手续等措施,违法占用耕地5468亩的35个问题也已全部整改到位。

  “我们要深刻认识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的极端重要性,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出现的各类耕地‘非农化’问题。”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将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时动态监测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充分释放土地权改革政策红利,探索建立耕地向其他农用地转换用途管制规则和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协同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奖惩制度,加快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畅通举报渠道,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从源头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逐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