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从英国王室驸马爷之死谈起

发布时间: 2021-04-21 13:5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最近英国皇室的重量级新闻,就是全世界最尊贵的皇室驸马爷,英国女王的老公菲利普亲王去世了,享年99岁。

  英国人的反应是非常悲痛的,BBC的一台,二台和新闻频道,瞬间停播了所有节目,当天开始连续播放缅怀驸马爷的各种纪录片。

  而英国境内几乎所有电视台的主持人都穿上了黑衣,满脸悲伤的播放这个“悲痛人心”的消息。一般情况下,英国电视台主持人报道什么新闻都是比较平淡的,可是这场死讯的播报,可以堪比北朝鲜主持人的“情深意切”,各位女主播都是“哽咽含泪”的一把好手。

  这是演戏吗?谁也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主播展示的是许多英国观众都会深刻共情的一种情绪表达。因为英国皇室的核心成员在民众心中是极其充满分量的,而驸马爷的死的确让很多人悲从中来。

  这里有对驸马爷本身的尊崇缅怀,也怀着对女王失去爱人的悲切同情。总之,尽管驸马爷去世之时英国还没有解封,还是有很多人来到白金汉宫门口,送上鲜花沉重致哀。

  那么,驸马爷到底对于女王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角色”到底在皇室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们中国人的认知而言,菲利普就是女王的老公嘛,但其实他的官方称谓是“Queens Consort”(女王的伴侣/男妃)”。

  consort这个词有很多不同的翻译,也可以把它翻译成“配偶”这样一个更靠近“老公”的意思。但是在上下文里,就必须要意译,因为这是有官方解释的一个词,所谓“女王的伴侣”,就是要全方位支持女王的人。因此,更接近本质的翻译应该是“男妃”。

  大家仔细品一下,这里面其实是不平等的,如果只是正常人的老公,是需要和妻子相互支持的,但是在和伊丽莎白二世的的婚姻里,菲利普是需要全方位支持女王的,所以这更是一个以女王为主的“服从性”陪伴角色。

  说完了定义,我才能更好解读这到底对皇室意味着什么。既然他的主要角色是服从女王,那看他做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他有没有为女王尽职尽责了。总得而言,他做得还不错,这也是民众对他口碑较好的原因。

  一是他为女王开枝散叶。女王当年对他一见钟情就是因为他帅得惨绝人寰,大白话就是看上了他基因,要跟他生娃。在和女王一起的日子里,他勤恳播种,成功让女王诞下了三子一女,完成的很好。

  二是他为女王照料后宫。女王前朝事务繁忙,跟孩子一起的时间未必很多。而菲利普亲王着实是个不错的爸爸,也是个不错的外公/爷爷,据说还挺会做饭,非常愿意在家庭生活上投入精力,这点大家可以从他不同后辈的评价里看出来。

  威廉王子在戴妃死后,和自己的父亲不算很亲,那时他在伊顿读书,每逢假期回家,和女王的谈话都是学习如何做好接班人,但和菲利普爷爷就是喝茶闲聊,颇为放松。

  他还一直记得,在他去圣安德鲁大学读书,非常想家的时候,经常和他聊天诉衷肠的也是菲利普爷爷。所以,在纪录片“Our Queen at Ninety”(我们90岁的女王)里,他们的孙女尤金妮公主说,“hes a rock, for all of us”(爷爷是我们所有人的基石),委实不假!

  三是他为女王争光,为英国效忠。大家都知道菲利普其实是个希腊王族后裔,想要进入英国皇室,那肯定是需要对英国效忠的,在这点上他的表现可圈可点。

  且不说他是八百多个慈善组织的赞助人这些冠冕堂皇的虚职了,海军出身的他,婚前曾为英国上过二战战场,在军队表现出众。婚后也没有离开军队,勤恳敬业,一度做到英国皇家海军的少校军衔,这些可以说都是靠自己实力挣来的,所以很为女王挣脸。

  我看到很多八卦博主都会把他的各种过往情史一一解读,历述他的各路“红颜知己”,甚至是“私生子”。

  他有没有情人这个事儿,皇宫官方肯定是否定的,当然,八卦新闻说得经常有头有脸。尤其那个私生子的事儿,主要说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伦敦出名的夜总会歌舞演员,也是BBC一档节目cafe continental(大陆咖啡馆)的美女主持人Helene Cordet,菲利普亲王是她儿子的God Father(教父,类似我们的干爹),据说还给人家孩子交学费。

  而Helene虽极力否定自己儿子的生父是菲利普,但也从不公开孩子生父的身份,所以大家的猜测都落到了菲利普头上。至于到底是不是,你们自己判断吧,这是她和自己儿子的照片。

  但是!这么多闲言碎语,这么多红粉佳人,你看真的影响和女王和的关系吗?没有。这就是“上流人士”多情的“体面”表现,和那个把事情闹大而引起巨大非议的戴妃有很大不同。

  女王会不会像个平常妻子一样,十分在意自己男人和别的女人卿卿我我?这个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是,菲利普亲王从来没有后院起火,也就不会伤了女王的“面子”,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而隔壁的邻居,荷兰前女王朱丽安娜的日子就很不好过,因为她老公贝恩哈德亲王就处处干着让自己女王老婆丢人的事儿,导致自己提早退位。

  贝恩哈德亲王一方面在外面处处留情,爆出了至少2个有名有姓的私生女,一方面还卷入了洛克西德贿赂案,导致所有军衔被剥夺。最终为了平息众怒,朱丽安娜只能在71岁时提前把皇位内禅给自己女儿,从此退居幕后,直到2004年94岁逝世。

  对比一下,菲利普亲王是不是很懂分寸?他是一个不让女王丢脸的“男妃”,所以也没让英国皇室在全世界面前丢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各路媒体各种高赞菲利普,就是因为他这么多年侍奉君王,的确表现的十分到位,而媒体对他的盖棺定论也都是“the longest-serving Consort to her Majesty the Queen”(为女王殿下效力最长时间的伴侣/男妃)。

  大家看到了吧?这段关系的实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一个女君王和男妃子的关系,里面自然也有平常夫妻的感情,但更多的是男妃子为女君王各种挣脸和排忧的“服务到位”,很多人过分想象里面的浪漫元素,是有点天真的。

  事实上,英国皇室历来都出贤惠懂事的“男妃”,有一位比菲利普亲王还要厉害,那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他勤勉一生,把女王从床上到床下都伺候的体贴到位,最后心力交瘁,42岁就猝死了。

  我并没有哗众取宠,这个定论是2008年ITV的纪录片“Queen Victorias Men”(维多利亚女王的男人们)里说的,反正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也是心情激动了很久,因为里面各种关于维多利亚的情爱史料真的让人三观震撼。

  第一要务仍然是帅,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和伊丽莎白二世一样,都是颜控。她对阿尔伯特一见钟情,当天写的日记对他的描述简单直接,说“Albert is beautiful”(阿尔伯特美呆了)。

  在职女王要结婚,必须要主动求婚,所以在对阿尔伯特一见钟情的四天以后,这位大英帝国荣光时期最有权力的女王,就把阿尔伯特招到了自己房间,要求和他结婚,阿尔伯特亲王自然是无法拒绝的。

  这部纪录片里很多史学家都用“erotic”(性欲强盛)来形容维多利亚,从侧面也告知了大家,在这方面阿尔伯特很认真很努力。

  而阿尔伯特也从未让女王失望,维多利亚女王对新婚之夜的描述是,“it was a gratifying and bewildering experience”(这真是让人无限满足又意乱情迷的经历)。

  善于播种的阿尔伯特亲王,让女王新婚六个星期后就怀孕了,可是女王本人对这件事非常不开心,觉得这会影响自己的闺房生活,感到这件事令她“furious”(十分暴怒)。

  不过,温柔体贴的阿尔伯特亲王各种安慰伺候做的十分到位,所以平息了女王的怒火,她总体只需享受即可。女王的欲望和阿尔伯特的闺房努力,具体的体现就是,在他们19年的婚姻里,一共生了9个娃,两位要么正在造人,要么就在造人的路上。

  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一个比较厌烦带娃的人,所以阿尔伯特亲王就全权承担了带娃的全部任务,还一度让家教老师都感叹他带娃之认真程度。著名的纪录片制片人Denys Blakeway对阿尔伯特亲王带娃的评价是,“he was a new type of father, with a hand-on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他是一种新派的父亲,在养育孩子上很愿意亲力亲为)。

  同时维多利亚女王也是个脾气暴躁的女人,貌似她的精神病是从叔叔那里继承来的,总之医生再三嘱咐亲王不要随意惹怒女王。所以,顺从的阿尔伯特亲王为了不惹怒女王,每每发现她心情躁郁时,都会手写纸条从房间门下传递给女王,可谓小心翼翼。

  最重要的是,女王一直在怀孕,很难亲自参与公务,于是逐渐把很多国家大事都交给了亲王,亲王每天还要认真处理国事。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策划了1851年的Great Exhibition(大展会),这是被泰晤士报评为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制造业的巨大展示会,聚集了大英帝国最强盛时期的各种高精尖发明创造(比如蒸汽机),吸引了六百多万人来参观,让英国很是漏了一把脸!

  此外,阿尔伯特还是女王的政治顾问,帮助经营好皇室“政治中立”的形象,为女王在强大的普鲁士和崛起的美国之间协调关系出谋划策。

  你们看一下,阿尔伯特亲王是不是一个贤良淑德,有才有貌,把女王从床上到床下都伺候得很好的“男妃”?据说女王一度甚至要把他从“Prince Albert”(亲王阿尔伯特)提升到“King Albert”(国王阿尔伯特),虽然被议会回绝了,不过可以从侧面看出,女王当时有多么依赖阿尔伯特。

  可惜,这位贤惠的“男妃”体质不算很好,在42岁的时候就寿终正寝了。史学家认为他致死的原因,包括“科隆氏症”(貌似是一种肠胃炎),肾衰竭,和胃癌,每一项都指向他在家事,床事,和国事上的操劳,果真是一位鞠躬尽瘁的伟大“男妃”。

  说完驸马爷在皇室的角色含义,咱们再来谈谈,英国人民对皇室是个什么看法,说实话,英国人,或者更严谨的说,英格兰的大多数子民,一定是爱戴英国皇室的,原因无他,因为这是英国在全世界最高逼格的存在,是大英帝国最后荣光的活化石。

  这不是我在这里胡编乱造的,是《英国宪法》的作者Walter Bagehot说的。这位商人、经济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奉者,很明确的提出,二战之后大英帝国日渐衰落,面对美国超越自己成为世界第一,全世界各处殖民地逐渐失去,英国人心情很复杂,国民情绪发生很大转变,他们强烈需要一种“超越领土和财富的高贵感”,于是,“People yield a deference to what we may call the theatrical show of society”(人们开始推崇所谓的社会戏剧秀),“The climax of the play is the Queen”(而这场戏的高潮就是女王)。

  英国老学究讲话充满莎士比亚风格,所以有点难以理解,翻译成人话就是:变穷了,地没了,世界第一不见了,咋办?何以解忧?唯有装逼!何以装逼?唯有皇室,唯有女王!

  于是,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二战之后财政紧张的英国政府,居然斥巨资办了一个盛况空前又华丽无比的登基典礼给伊丽莎白二世,皇冠上的珠宝恨不得闪瞎大家的双眼。

  这其实是政府的一场豪赌,因为此时的英国正在实行“food rationing”(食物配给制度),很多人还吃不饱饭,把纳税人的钱花在一场虚华的典礼上,这真的是民之所向吗?

  这也不是我瞎编的,社会学家Michael Young and Ed Shils还专门去贫民居多的东伦敦调查过,发现尽管有些人的确觉得加冕典礼铺张浪费,但是大多数人是欣然接受的,而人们在街头为此狂欢的情景,也的确有种普天同庆的感觉。

  连食不果腹的穷人都接受这样的铺张皇室秀,这背后到底反映了英国人民心灵深处是怎样的呢?坦白说,就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日不落帝国”身份认同感在二战之后不复存在了,老百姓需要一场“皇室秀”来抚慰帝国衰落带来的落寞感。

  尽管也是二战战胜国,但英国人其实并没有因为这点而自豪,因为大家心知肚明,最终胜利是因为借了美国大儿子的东风,人家才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而自己已不再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了。

  英国人素来务实,这么多年在江湖上总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靠的就是“拎得清”,所以他们接受这个事实。

  但是,沐浴过维多利亚荣光时代的英国人心里还是很难接受的,毕竟老大做久了被小弟超越,还是被之前的殖民地小弟超越,谁能真的舒服呢?(现在英国人对美国人的复杂感情依然没多大变化,一方面不得不忌惮美国的强大,英国首相几乎都会跪舔美国******;一方面英国人但凡讲起老美,谈吐之间总是觉得他们是“没品位的暴发户”)

  在二战之后,英国人尤其想不通的是,怎么所谓不断进步的“民主议会制度”反而让自己落后了呢?于是大家决定回归传统来振奋民族感情。当然,皇权回归是没有可能了,但搞个“皇室秀”还是可以的。

  老子在现实里是被打败了不要紧,造一个戏剧舞台,继续演我的荣光年代。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实事求是”的“自欺欺人”,需要很厚的脸皮才能做到的,一般人还真不行。

  英国皇室一直以来也非常“拎得清”,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就是做好这场秀,让不再能通过硬实力独占世界鳌头的英国人心中依然有“我非凡人”的优越感,所以努力把荣光时代的这场戏,演得美轮美奂,演出世界级的高逼格,演到让全世界顶礼膜拜。

  那么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其中最关键的,是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小报那里刷存在感。

  对!就是一些和民众链接最紧密的小报,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政经报刊,因为这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人设”建立平台,他们比谁都更知道,演出“平民”需要的那个荣光投射,才是自己存在的根本基石。

  如果大家认真看前段时间梅根和哈利的访谈,会注意到有个细节,哈利曾经用一个词来揭示他们无比愤恨的小报和皇室的关系,那就是“invisible contact”(看不见的接触)。

  是不是听起来像一场交易?而事实就是这样。英国的各路小报在过去40年里,建立了一个所谓的royal rota(皇室轮班)系统,大家轮流得到皇室新闻的“独家”采访权,传播各种皇室密辛。

  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些报纸的背景,这几个“daily开头的,什么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每日镜报,都是群众的八卦来源,英国人一天不看就吃不下饭的那种(我也是),而太阳报,除了提供八卦,还因为经典的“三版女郎”(性感半裸女模照),成为蓝领阶层男性的最爱,也是全英销量最大的报纸。

  但是懂英语的一定会说,这不是也混进去了几个大报吗?比如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这些的。的确,稍微懂点行的人都知道,这些大报都是比较偏右的保守派刊物,所以传统皇室最爱把它们作为“官宣平台”,不太涉及八卦。

  那么,谁被抛弃了呢?卫报,这个怼天怼地的左派愤青报,几乎每天都要质疑一下皇室存在的必要性,所以皇室已经放弃和他们示好了。

  皇室成员为了和这些小报保持好关系,得到更正面的曝光,除了给他们独家采访权之外,还会积极出席这些报刊举办的各种盛大宴会,为他们站台。比如凯特、威廉和哈利曾经参加过2011年太阳报举办的军队群体颁奖礼。

  总的来说,在这些小报之中,皇室成员卖太阳报的面子最多,原因无他,谁让人家传播量最大呢。表面看这是英国最低俗的报纸,但是皇室里有继承权的核心成员们却乐此不疲为其站台摆拍,图啥呢?就是希望这些受众最广,最接触“下沉群体”的报纸,能给他们多加正面宣传。

  由此可见,看起来高大上的皇室,恐怕最在意的反而是底层的“民意”,因为他们深知,他们上演的这场“皇室秀”,真正满足的,是底层人的民族优越感。

  英国皇室见证过集体被枪杀的俄罗斯末代沙皇,也眼见过那个被残忍绞死的路易十六,他们知道革命的血腥来自底层,而如果不照顾好这些人的情绪,自己也会悲惨收场。所以,在让底层人充满民族自信这点上,他们矜矜业业,认真表演,从不敢怠慢半分。

  而最爱皇室的,往往也确实来自于底层,比如英国超级出名的皇室头号粉丝,是一个叫Terry Hut的木匠,如今80多了,因为身体不好早早退休,从此专职做“皇粉”,很多报纸电视都采访过他,把他称为“the worlds biggest royal family fan”(全世界头号皇粉),据说他见过女王的次数比任何“平民”都多。

  他总是穿着英国米字国旗的夹克,积极参加无数的皇室活动,为他们摇旗呐喊,家里也是各种皇室纪念品。

  他最自豪的事,就是连女王都记得他,还称他是“Union Jack man”(米字旗夹克衫先生),可见他刷脸频率之高。

  而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因为做“皇粉”有功,在8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凯特和威廉送给他的蛋糕。这件事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他无比激动的表情好似被授勋加爵一样。

  当然,如果严谨一点,我以上说的这些,应该只是英格兰子民对英国皇室的推崇。因为英国其他几个区域的人民,对皇室的感情是复杂的。

  最近大家看到一则北爱的暴动新闻,貌似是北爱要闹独立,其实完全反了,故事的实质,是北爱“保皇派”的那部分人不满脱欧协议里的“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北爱协议),觉得自己被英国其他三岛孤立了,所以心生不悦,组团闹事。

  这个故事要从梅姨时代的脱欧谈判讲起。大家如果对短命女首相梅姨还有印象的话,一定记得她当年大选输得很难看,保守党议席不够不能单独执政,要借北爱的DUP(民主统一党)的席位组成联合政府,才能合法执政。

  这个DUP的前世今生我就不多赘述了,大家估计也兴趣不大,总之,这就是一个“保皇派”党派,信奉新教/基督教,以归属英格兰,做女王的臣民为最大诉求。

  他们的对手就是新芬党,是一个“独立派”党派,这个党派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他们在八九十年代各种恐怖爆炸,一度差点炸死撒切尔夫人,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实现南北爱统一独立为最大诉求,非常不愿意附属女王陛下。

  因为梅姨需要北爱“保皇派”的席位,所以在脱欧谈判时遇到了一个死结,那就是北爱尔兰和爱尔兰的边界关口问题。

  南北爱虽然分属两个国家,但地理上是完全接在一起的,当英国还在欧盟时,这里是没有关口的。英国脱欧后要在这里设关口,那南爱(爱尔兰共和国)是肯定不干的,欧盟也坚决不同意。

  可是,“保皇派”DUP却非常希望在南北爱之间设立关口,这样可以更清晰的把自己和南爱分开,和英格兰更属一体,更好的做“女王的子民”。

  为了这个事儿,欧盟和DUP都给了梅姨很大的压力,反正次次都谈崩,梅姨最后只能含泪败走唐宁街。

  但是猛男鲍里斯来了,他可不是一般人,竞选中各种操作猛如虎,硬生生策反了好多个英格兰工党票仓,最后大比分领先,以绝对多数议席入驻了唐宁街。

  因为他当选没有依靠其他任何党派的议席,所以基本可以随心所欲谈自己的脱欧协议,而他的这份协议中关于南北爱的部分,可谓非常具有腐国精神。

  鲍里斯脱欧协议的“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北爱协议),对于南北爱边境问题是这么规定的,那就是南北爱之间不设立关口,一切照旧,把关卡设在北爱和其他英伦三岛之间,也就是北爱尔兰和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之间,这才是欧盟和英国的边境关口。

  好笑吧?关口不设立在国界处,反而把自己国家的一部分给“割”了出去,在自己国家领土内部设立关口,把一部分(北爱)硬生生给“归”给了爱尔兰?这简直就是用“自宫”的手段和欧盟谈边境关口问题,是不是很腐国?

  大家都说英国人是搅屎棍,喜欢在别的国家搞分裂,的确不假,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自己的历史,其实他们对自己下手更狠,搅外面的屎不含糊,自己内部搞起分裂来也绝不手软,关键时刻还敢“自宫”,所以你服不服?

  这样的“北爱协议”肯定让北爱相当一部分的“保皇派”子民深感寒心的,于是他们怒上街头。

  他们造反的理由,是新芬党的一位共和军大佬在疫情期间去世了,死后共和军却给他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严重违反疫情期间不能群聚的规定。

  但是,北爱警察却不抓捕他们,所以保皇派认为警察“助纣为虐”,要“实施正义”,因为他们认为,这件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警察里混进了“独立派”的坏蛋,帮腔这些共和军。

  事实上,北爱警察是相对中立的,也一直在努力做到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在人数上能够平衡,没有抓这些违反疫情规定大办丧礼的人,也是出于无奈。因为每次共和军死大佬,共和军在葬礼上都会自带武装严格保卫,如果警察贸然行事,很容易发生流血冲突,这种事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因此,这次葬礼上的违规操作,警察们也只能无奈的睁只眼闭只眼。

  没想到却激怒了“保皇派”,他们本来就因为“北爱协议”被唐宁街“切割”而深感不满,于是闹上了街头,开始对警察大打出手,至今造成88位警察受伤。

  而北爱的工党议员Louise Haigh讲话就简单粗暴多了,直接指责鲍里斯背叛了北爱人民的信任,因为他居然在爱尔兰海峡把北爱和英伦三岛隔开了,言语之间愤恨不已。

  很显然,这份带有自宫性质的“北爱条约”让一心想做女王子民的北爱保皇派人怨念颇深。他们的暴乱就是一种歇斯底里求关注的行为,因为和南爱并在一起,会严重影响他们作为“女王子民”的身份认同感,这是万万不行的,所以要起来造反。

  写到这里,大家对英国皇室到底对英国子民意味着什么应该有一个大致了解了,尤其在错综复杂的北爱尔兰地域,这里交织着复杂的民族情绪。

  其实,不论是勤恳伺候女王的驸马爷,还是认真讨好民众的皇位继承人,他们严格意义上也是为了求生存,然后进行各种角色扮演的“打工人”。

  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人性里的贪嗔痴,再酒色财气下,也会有各种控制不住和控制得住的欲望。

  而皇室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对英国人有着“身份认同”的意义。尤其在跟随美国才能发展的今天,皇室的存在,给英国人提供了仍然“高人一等”的骄傲感。毕竟,英国女王名义上可是50多个英联邦国家的元首呢,这依然是(名义上)非常高贵的荣耀。

  而英国皇室继承人的职责,就是演好皇室秀,用各种形式进行包装(比如复杂的传统礼仪),在全世界范围内输出,最终实现了开篇Walter Bagehot说的“超越领土和财富的高贵感”,简称“逼格”。

  英国人的套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实力不够,逼格来凑,逼格哪里来?皇室演起来!

  看到这里,我就想来一个灵魂拷问,“你还会高看英国皇室吗?你还会给英国人的高逼格买单吗?”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