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推进垃圾分类也需要打“温情牌”

发布时间: 2021-10-15 09:00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距离《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有一年多,在北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下,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1.3万余个小区、3000余个村已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而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准确投放率也都分别达到98%、90%以及85%左右,可以说垃圾分类已经真正开始深入人心,居民的分类意识也得到了普遍增强,分类习惯初步形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突出成效,也离不开街道和社区推出了一些有温度的措施,为居民分类投放带来了便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重视分类,且能自觉分类,激发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不可否认,垃圾分类与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垃圾投放习惯是背道而驰的,让居民感到很不方便。这不难理解,在过去,居民在投放垃圾时都习惯了“混投”,也将是将所有垃圾都装进一个垃圾袋中,然后扔进一个垃圾桶,完全不用为分类问题烦恼,可谓是省心又省事。而垃圾分类却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要求,必须要将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这无形中就带来了许多麻烦,也增加了分类时间,显然是不方便的,所以也很难引起居民的认可。不过,垃圾分类对于保护城市环境,减少垃圾总量却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如果再不实行垃圾分类,那么垃圾将会越来越多,也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那如何才能让居民接受、习惯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让居民能自觉配合做好分类工作?这就成为了北京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北京也是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比如安排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桶边值守,对居民的分类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果发现居民未进行分类,或者是分类错误的,就会当场指出,要求居民整改到位。同时,也实行了撤桶并站,规定垃圾的投放时间,唯有在这段时间里,居民才能投放垃圾,而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居民进行监督,防止有人能混过关。当然,这些措施都比较强硬,但产生的效果也是极为明显的。

  不过,光是强硬也容易引起居民的不满,为此有些街道和社区则是打出了“温情牌”,推出了一些有温度的措施,让居民感受到了温暖,也体会到了街道社区的用心良苦,更加愿意也更有动力配合做好垃圾分类。比如有的社区考虑到厨余垃圾需要破袋投放,很容易弄脏双手,于是在垃圾桶安装了“破袋神器”,方便居民投放。同时还贴心的设置了洗手池,当扔完垃圾后就能立即洗手,这对于一些爱好清洁的居民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让他们更加愿意做好分类,再也不用担心每一次扔完垃圾后,一旦手弄脏该如何处理了。此外,有的小区位于胡同内,空间狭小,没有安装集中投放点位的条件,为此小区就安排垃圾分类指导员挨家挨户上门回收垃圾,免除了居民投放垃圾的困扰。

  还有的小区则是推出了“捎带收”志愿服务,为一些不方便下楼扔垃圾的居民提供了便利。就像在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工作人员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发现几乎每一个社区都存在着这样的几户居民,因为自身原因,要么腿脚不便,要么年纪太大,不方便下楼,而他们又需要投放垃圾,所以迫于无奈,只能是等几天才下楼一次,将堆积的垃圾全部扔掉。当然,这样其实是非常不卫生的,尤其是到了夏天,这么多垃圾堆在一起,会散发出强烈的异味。但对于这些居民而言,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后来,工作人员在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推出了“捎带收”志愿服务,即居民只需要将分类好的垃圾放在指定的垃圾暂存处,那么就会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上门回收,而不用居民自己下楼扔垃圾了。可以说,这样的服务满足了居民的需求,也切实解决了他们的难题,让他们可以更加主动的做好垃圾分类。当然现在主要是以垃圾分类指导员为主,但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许多有条件的居民也会参与进来,一起承担起“捎带收”服务,在下楼的时候顺手将垃圾一起带走扔掉。

  可以说,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带来的效果却是极为明显的,处处彰显出街道和社区的温情,也让居民在“不方便”中感受到了“方便”,能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从而推动北京垃圾分类取得更大的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