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集采】中成药集采:只能“活”一半

发布时间: 2021-10-07 09:3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9月25日,湖北省发布《中成药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与河北、内蒙古等18省市区共同组建省际联盟开展中成药集采。根据公告,本次集采涉及的

  2020年中成药大品种市场份额第一名“百令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生产)被纳入湖北等19省市区集采。

  在集采重拳之下,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脑心通等,有别于西药研发流程、使用人群,且不乏被资本市场包装出来的“神药”,其命运将如何演进?

  从三明医改时期将十余种“大品种”纳入监测,到大范围集采——中成药,尤其“神药”的暴利时代或将画上句号。

  在2020年中成药大品种市场份额占比中,百令胶囊(排名第1)、金水宝片(排名第5)、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排名第10)、疏血通注射液(排名第19)等,大品种也纷纷被纳入此次湖北集采。这意味着,一批利润高、副作用“不明”,却广受市场欢迎的中成药“神药”将收缩阵地,放慢发展步伐。

  首批被盯上的中成药,实际上,早已成为各地关注的重点。早在打响医改第一枪的三明时代,中成药已被纳入关注重点。面对药价虚高、带金开方、医保基金巨额亏损的严峻局面,2012年2月,三明医改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全天候监控129个“大品种”,即那些辅助性、营养性且历史上疑似产生过高额回扣的重点品规药品。措施实施一个月后,“医药费用猛涨”势头得到遏制。2012年5月,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环比下降1673.03万元。

  据《财健道》了解,三明医改重点跟踪监控的129个药品中,至少有14种属于中成药,占比约11%。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上了三明医改清单的大品种药,也出现在了新一阶段的中成药集采范围。艾迪、大株红景天,进入了广东中成药集采名录;舒血宁则重现于湖北集采。另外,还有大家熟知的连花清瘟已进入广东集采单,双黄连口服液被纳入湖北集采。

  至此,10大神药“集结”完毕,包括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血栓通、脑心通、清开灵、艾迪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府逐瘀、大株红景天、热毒宁注射液等,它们以大销量、高利润而被外界所知。这批“神药”,将共同面对下一步中成药的大变局。

  医药业内人士对中成药集采看法不一,有相关人士表示,“最应该集采的,就是中成药”。之所以有这种认为中成药集采“大快人心”的声音出现,与中成药一直以来的“身份不明”有关。

  去年4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要求对步长制药生产的脑心通制剂(包括片剂、胶囊剂、丸剂)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统一修订。这一中成药大品种,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更多限制。

  但步长制药仍然赚得盆满钵满。据A股中药上市公司2020年报显示,70家上市公司中,65家实现盈利,仅有ST目药、吉药控股、众生药业等5家企业出现亏损。其中,步长制药等净利润达到10亿元规模,三大独家产品丹红注射液、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撑起了今日的步长制药。然而,从销售费用的绝对规模来看,步长制药也以83.73亿元居中药上市企业首位。

  大家更为熟悉的,是新冠催生的一批“神药”。2020年初,新冠疫情正盛之时,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所等专家发文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肺炎”,消息经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后,双黄连口服液一度断货。在此之后,钟南山背书的抗疫“神药”连花清瘟胶囊又火了一波,但经瑞典海关实验室对连花清瘟检测,发现其成分“只有薄荷醇”。这仍然拦不住连花清瘟产品的畅销,其在零售终端感冒用药/清热类产品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2.44%增长至2020年的9.86%,成为零售市场感冒用药中成药第一大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参与广东中成药集采的山西、河南等6省也出现在了湖北联盟的队伍里。多个集采省份手握双份选择权,无疑给企业又施加一层无形的压力。

  比对药监局网站收录的产品生产厂家数量后发现,除“康复新”等个别集采产品组外,湖北中成药集采中大部分品种,生产企业都在10家以上。

  按照湖北制定的集采规则,参与企业中只有一半左右能够中选,淘汰率远大于国家集采。

  在品种上,湖北联盟集采和广东此前的中成药集采类似,按照主治功能、给药途径划分产品组,但是不单独区分剂型和规格,滴丸、软胶囊和普通片剂放在一个组内竞价,这使得同产品组包含的厂家数量大幅增加。显然,企业间的竞价程度将加剧,药品价格能够降到更低。

  17组中成药品种中,不乏一些独家大品种,如万邦德的银杏叶滴丸、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的注射用丹参、金水宝制药的金水宝胶囊等。湖北未将这些药品划分为独立的产品组,而是混入普通产品。

  此前,许多借着“历史因素”成为独家品种的中成药在采购中享受着单独分组,规避竞价的“优待”,部分品种也借此维持虚高的高价,而医保局往往对此束手无策。湖北集采通过药品疗效和给药途径进行分类,不给独家品种留出路。

  对于药企来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独家品种不存在以价换量的问题,进入集采就意味着销售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失去以往招标采购中单独分组的优势后,想要在“量价挂钩”的原则下胜出,放弃利润是在所难免的。

  中成药集采一度被认为砍不下价,因为中成药剂型众多,每种剂型工艺都不一样,成本也不同,导致中成药难以归类竞争价格。2020年,浙江金华曾率先尝试中成药集采。180个入围品种中39个中标,平均降幅仅为23%左右,整体效果并不算突出。

  而且,中药材价格波动很大,今年以来整体呈涨价趋势,集采确定好价格后,企业会遭遇原料涨价风险。

  因此部分业内人士猜测,湖北联盟的中成药集采可能只是想“试一试企业的态度”,降价相较化药而言会温和得多,最高降幅应该不会超过30%。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