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莫让“协调”跑了调

发布时间: 2021-07-30 07:41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时下,一些地方存在这样的现象:议事协调机构形同虚设,一年开不了几回会。即使开会,也只是把上级文件按职能分分工,安排相关单位报报材料,汇总一下而已。协调机构顶层设计、统筹资源的融合作用没有发挥到位。对此类现象的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协调”一词是指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协调机构协调不了?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管得过宽。有的地方将议事协调的范围定得过于宽泛,如“舌尖上的安全”“优化发展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等,覆盖面大,涉及的内容多、部门多,难于实现“术业有专攻”;议事协调机构看似什么都管,其实什么也管不到位,参加协调的单位看似应到尽到,其实各自为政、各吹各调,难于实现“啮合效应”。其二,管得不细。在议事协调过程中,组织不够严密,有的满足于听汇报、收资料,缺乏综合探究,掌握的情况不是最客观、最“原汁”、最“真”最精准的,为协调效果大打折扣埋下了“伏笔”。其三,问效不力。将任务转交有关单位和部门办理落实后,对后续监督重视不够,只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书面报送情况,没有及时组织力量进行“点对点”督办,没能摆脱会前“轰隆隆”、会中“叮叮咚”、会后“没了声”的“怪圈”。这种变了味的“沟通协调”,看似打破了单位壁垒,实则还是变调走样地搞“花拳绣腿”,落下“文字游戏”的笑谈,丧失议事协调应有的“本色”。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说得正是这个道理。搞好统筹协调,既离不开分工明确,更离不开形成合力。如果统而不筹,就会导致部门一味推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后患无穷。如果协而不调,就会导致责任空挂、蓝图虚设,各项任务的落实仅仅是“画饼充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展议事协调活动中,要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监督方式,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普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根本利益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好突破口,深入细致地做好各环节的工作。要敢于运用问责这一“利器”,顺势而为、谨慎操作,在严格遵循“坚持党的领导、民主公开、讲求实效、依法按程序办事”的原则基础上,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真正做到“协调有方,主次分明,力度可控”,力求问出压力责任、问出动力干劲、问出质量效益,更大范围、更高规格地为民解难事、谋福祉。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