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体育已上太空竞赛还远吗?

发布时间: 2021-06-28 20:4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1970年,苏联“联盟”9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并度过了18个日夜,这对当时的科技条件来说,已相当漫长。

  本应在太空中面向星际发呆的航天员安德里扬·尼古拉耶夫和维塔利·谢瓦斯季亚诺夫,却并不无聊。

  他们将一副国际象棋带上了太空,这当然不是一副普通的棋。它拥有针对太空环境设计的专用棋盘。因为太空的失重环境,棋盘配带凹槽,这样棋子就不会在飞船中飞舞。

  就是用这样的特殊设计的象棋,飞船中的宇航员们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了一场“天地对弈”。

  比赛通过飞船的无线电通信进行沟通,当飞船在苏联领土上方飞行时,比赛双方将每一步棋用口述的方式告诉对方。

  第二个棋盘则来自地面飞控中心,棋手是空军中将尼古拉·卡马宁和航天员维克多·戈尔巴特科。比赛持续了六小时,其间“联盟”飞船绕地球飞行了四圈。

  因为地球资源的逐渐匮乏,人口危机加剧,几十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外太空的探索。不仅正在找寻新的“类地行星”,还尝试在太空中行走、种植,当然也包括进行体育运动。

  从神舟五号开始,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逐步迈向新的高度。近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乘坐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这次行动他们将首次进入空间站。

  从航天员们传回来的影像中可以看到,他们在飞船中远程授课、养蚕、种菜,还利用跑步机进行运动。

  宇航员长期在太空处于失重环境,会造成一些肌肉萎缩,体重也会减轻,骨骼会丧失钙质,非常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心血管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等身体健康问题,甚至还会产生其他的一些体质变化。

  关注航天活动的朋友会注意到,宇航员在登出返回舱都需要用担架抬下航天器,这就是为了防止在地球的重力下行走使缺钙变脆的骨骼碎裂或折断。

  一名前苏联的宇航员,经过了6个月的“太空旅行”,家人给他献了一束菖蒲花,他却无力拿起。

  同样是前苏联的宇航员罗曼年科,在太空飞行326天。通过专家的体育锻炼日程,他每日坚持锻炼,使脉搏经常稳定在每分钟62次,血压保持为10~16.6千帕(75~125毫米汞柱),其余指标也都保持在正常范围。

  在返回地球后,他3小时便能进行自主活动,第二天就和妻子一道散步。这比他10年前完成96天太空飞行归来的情况还要好。

  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林杰曾表示,运动可以帮助航天员对抗失重带来的影响。比如,血容量下降,通过锻炼提升血容量;肌肉萎缩,通过运动锻炼肌肉。

  除了对身体的作用,体育活动还可以缓解宇航员在太空无声环境下的烦闷,打发时间,提升心情,足以见得太空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然而,并不是所有体育活动都适合在太空进行,最适宜的项目就是跑步。这点,航天员陈冬非常有发言权。

  2016年,神州十一号发射升空,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也开启了他们的星际探索之旅。

  据陈冬表述,他们在航天器中主要进行拉力器、自行车和跑步机的训练。“拉力器是力量锻炼,隔天一次。在做拉力器锻炼时,我是按照锻炼方案基本动作做的,景师兄做的时候,负荷比前期增加了。”

  景海鹏还增加了拉力负荷,并自创了一组锻炼方式,用于锻炼下肢,加强腿部肌肉,以备搬东西去返回舱时过大的体力要求。

  其实,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跑步,因为姿态控制原因,刚开始是跑不起来的。直到第三天,景海鹏才跑起来,这一跑就是一个小时。

  太空使用跑步机必须用有弹性束缚带子将航天员固定在跑步区域,还要利用弹性束缚带子提供的拉力来模拟地球吸引重力。

  在太空跑步,并不需要担心因为重力而给膝盖造成的损伤,在太空这样的微重力或零重力的环境下,对膝关节的压力也仅仅是靠弹性的束缚带所产生的压力。

  其次,电动跑步机属于被动运动,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被动运动会使航天员很难控制;

  再次,电动跑步机的重量难以减轻,且电路控制系统较为复杂,不如机械跑步机的稳定性能好,所以包括国际空间站的跑步机也都是主动运动形式的机械跑步机。

  最著名的一款太空跑步机,学名“组合式操作承重外部阻力跑步机”,于2009年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国际空间站,是当时送上太空最为著名的设备之一。而这款太空跑步机设备的名字“科尔伯特”,则来自于美国喜剧明星斯蒂芬·科尔伯特。

  当然,因为太空跑步机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其研发过程也具备一定的难度。航天产品基本代表了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水平,不能批量化生产,只能单台设计研发,这与地面产品不同。

  据研发太空跑步机的总工程师说:“航天产品研发有一个原则就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有不合格的因素存在就要抛弃归零重新设计!”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称,在太空旅游兴起的热潮之下,国内企业也看到了商机。中国长征火箭公司于2018年正式成立,并随后提出相关的太空旅游规划。

  旨在2024年之前,执行中国首次平民太空旅游项目,实现短途的亚轨道飞行。最终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打造单次能容纳10至20人的长途旅游团。

  数据显示,到2040年,包括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利用及通信卫星在内的整个太空经济市场,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

  太空旅游如果长久发展,就可以解决太空体育竞赛所需人力的问题,将更多的运动员送上太空。

  去年,由广州体育学院主办的首届“太空体育运动学分类”研讨会在珠海举行。“太空体育”课题主持人柳天扬表示,太空体育学是航天航空等领域和体育领域相互交叉结合的研究领域。

  目前,传统体育,二维与三维的运动较多,而太空体育,则呈现出三维和四维的状态。体育运动学,正从二维与三维空间,上升为三维与四维空间。

  1971年,美国航天员艾伦·谢泼德乘阿波罗14号飞船登上月球,他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在月球上挥了一杆,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太空击球”。

  为了对此表示纪念,在此举35周年之时,当时的俄罗斯航天局还曾策划在2006年,用球杆从国际空间站外一个为此专门研制的平台上打出高尔夫球。

  当然,球并不是打入球洞中,它会在飞离空间站之后,在近地轨道中飞行,经过四年后进入大气层烧毁。

  一家所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太空******与旅游公司所属的零重力公司就曾研究太空体育运动项目,该公司总裁声称,在失重环境进行摔跤比赛或许会更具观赏性。

  日本的学者柯林斯教授甚至提出“太空水球”运动,这也并非地面上的水球运动所用的球,而是真正以水形成的“球”。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水会形成类似球的形状,人们可以利用它作为比赛的“器械”。

  如今,当星际遨游早已不是一种梦想,太空体育和运动会或许会在未来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