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国家级非遗“活”起来了“上海绒绣”在高桥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 2021-06-13 09:2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用于绣制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的木绷架,已经成为高桥镇42个村居委家门口服务中心(服务站)的标配。有的绷架很大,落地排列;有的绷架很小,静立在桌上。时而会有绣娘端坐在绷架前,穿针引线,以线为笔,做锦绣图。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高桥镇在6月11日举办了“人民的非遗·幸福的生活”主题活动,在多个村居的家门口文化服务站宣传展示上海绒绣,将扎根于高桥老百姓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用“人民的非遗”点亮社区生活。

  位于潼港一村家门口服务站的上海绒绣传习“旗舰”点内,一张悬挂在墙上的大地图展示着“上海绒绣”在高桥镇的“势力范围”——条条绒线从位于高桥老街的高桥绒绣馆发散而出,连接起全镇42个村居,最远到达了濒临长江口的三岔港村。

  2012年,高桥绒绣传习所成立开班,随后逐渐发展。去年10月,高桥镇启动家门口的绒绣传习班项目,作为“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开设50个班次,吸引495名绒绣爱好者参与课程学习,实现了镇域内42个村居家门口服务站的全覆盖。

  不同于以往的绒绣传习班,“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项目成为社区居民追忆往昔、增加交流、重温技术、传承传统的平台。项目受众面更广,针对性更强,时间更灵活,体现了非遗传习在地培育、以人为本的宗旨,更加突出非遗保护的“人民性”。

  家住新城一居的孙丽萍阿姨出身于“绒绣世家”,她和妈妈、婆婆等人都曾从事绒绣行业。家门口的绒绣传习班启动后,她当起了新城一居传习班的负责人,带着感兴趣的社区居民共同绣绒绣。“有了这个平台,大家经常在一起,有重新拾起手艺的老‘绒绣人’,也有感兴趣来学习的新人,挺开心的。”她说。

  “幸福高桥——绒绣点亮生活”项目,让非遗走进社区的寻常百姓家,实现了活态传承,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凝聚了更多人民群众的力量。

  6月11日,高桥镇“上海绒绣”活态传承进行了阶段性成果展示。一个主会场、七个分会场,不同场地结合不同形式的展示方式,让这个非遗项目以更多元的形式亮相。

  在潼港一村的传习“旗舰”点,不仅展出有“上海绒绣”艺术品和图片墙,叙述着上海绒绣百年历史传承的故事,同时还陈列了创新设计师与绒绣传承人共同开发的绒绣文创品、传习班学员作品等,都是近年来上海绒绣创新与探索的见证。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供居民互动的体验项目,以及社区党员发起的“我为党旗添彩”绒绣制作接力项目……来自高桥城管中队的汪璐,在传习班老师的指导下,首次体验了绒绣的制作。“虽然以前做过十字绣,但感觉完全不同,毕竟是国家级非遗。”她告诉小布。

  当天,“何冬梅大师工作室”家门口工作站落地潼港一村传习“旗舰”点。“上海绒绣”市级传承人何冬梅带着她的大师工作室团队进行现场授课,给感兴趣的居民送上了更加专业的介绍。

  而在新城一居,身穿旗袍的社区模特队手持各类绒绣作品,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走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蕴华告诉小布,新城一居是最早开展绒绣传习的社区之一,截至目前已有6个年头。

  “我们不仅用绒绣作品装扮家门口服务站,还借助绒绣打造特色楼道,让非遗文化更加靠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她说。

  高桥镇文化部门则介绍,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高桥的绒绣大师们也正在赶制一份红色主题绒绣艺术品,将于6月底完工,亮相高桥绒绣馆。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