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李迅雷:大宗已近黄昏?

发布时间: 2021-05-24 07:51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颇大,虚拟货币也出现暴跌;除了对通胀的担忧,市场又在热议美联储何时缩表问题。为此,本周末中泰总量团队讨论的话题有三个:大宗商品及通胀走势如何看,美国和我国会否出台新政策以应对通胀,股市可以关注哪些板块。大多数人认为大宗商品上行已经进入尾声,但不同品种的走势不一,PPI也有望在下半年回落。同时,大家普遍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美联储暂时“按兵不动”。在投资建议方面,发现近一个月来权益基金均有净减仓态势,其中金融地产主动处于持续减仓过程中。有人建议可以从胜率和赔率两个维度去捕捉行业机会,大家普遍看好成长或经营稳健的高分红板块。

  中泰宏观首席陈兴认为,工业品价格快速上行期应该已经接近尾声,我国PPI增速即将见顶。二季度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一季度出现明显变化,一季度是全球定价的原油和工业金属领涨,而4月是国内定价的钢铁和煤炭领涨,以铜为代表的工业金属涨幅适中,原油价格环比下降。

  涨价品种的变化反映出大宗商品定价逻辑由需求向供给切换,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发:一是全球疫情再度抬头,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疫情分化,相对而言原油供需在发达经济体的占比更高,铜的供给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因而原油涨幅不如铜;二是国内对于钢铁、煤炭供给的整治,钢企产量增速回落,而钢材社会库存目前仍超过1500万吨,2018和2019年同期只有1200-1300万吨左右,可见需求并不算强。

  往后来看,一方面,全球疫情态势有所好转,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量已经从顶峰开始回落,供需缺口有望弥合;另一方面,国常会针对大宗商品上涨提到要保供稳价,特别是针对国内定价的钢铁和煤炭两大品种,故大宗商品定价将重新切换回需求逻辑。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原油应该还有小幅的上涨空间,毕竟海外发达经济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但是随着供给跟上,空间也并不会很大。而国内消化大宗商品需求的地产和基建投资,后续均将趋于走弱,工业金属以及钢煤存在价格调整压力。

  中泰固收分析师肖雨认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PPI走高,主要受供给收缩影响较大。6月份起PPI同比预计逐渐回落,但下半年中枢可能维持较高水平,因此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PPI会不会向CPI传导。虽然当前PPI上涨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行业,但中游加工工业和下游的生活资料价格确实出现温和回升迹象,甚至部分消费品由于成本压力上调价格。从历史经验看,PPI向CPI传导效果最终取决于终端需求。年初以来,需求拉动主要来自地产和出口,随着下半年地产投资回落、替代效应减弱拖累出口增长,在制造业投资、消费意愿仍受限制的情况下,总需求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低,下游行业供大于求格局延续,PPI向CPI传导效果预计较弱。

  中泰金融工程首席唐军认为,通胀短期上升较快,中长期受制于需求端疲软。一方面由于欧美国家疫情期间货币极度宽松和给居民大额补贴造成疫情后需求短期反弹可能超预期,另一方面一些原材料供应国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影响了供给。随着这些短期因素的影响逐步消退,全球经济仍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高债务率、贫富分化严重等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中长期问题,大宗商品和通胀难以中长期走高。

  此外,如果各国在碳减排方面集中出台较严格的环保政策,也可能会推升短期物价。一方面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传统能源企业或高耗能企业在扩大资本开支方面将趋于谨慎。另一方面,新能源产业在投资建设初期不仅不能马上提供新能源,而且需要消耗传统能源和铜铝等原材料。

  而中泰金融工程分析师李倩云则认为,中短期对大宗商品持高位震荡。对于国内而言,2021年PMI原材料库存指数处于50分位线以下,而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在3月后都维持在50以上。前期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得到修正后,需求端的利好对价格会重新形成支撑。

  对于原油而言,5月初的《中泰时钟资产配置月报》中提示了伊朗核谈判对于油价形成的利空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从4月谈判开始以来,伊朗原油出口对市场供给增加的影响已经部分包含在油价走势中。本周油价下跌除了反映市场情绪之外,更多的是对供需紧平衡下需求不足的担忧。对后市而言,6月是原油需求旺季,欧盟也同意对接种疫苗的旅客开放边界,因此只要伊朗不采取低价高量战术抢占市场,原油价格仍会企稳回升。

  李迅雷认为,我国的这次大宗商品涨价潮,因素较为复杂,除了输入性因素外,还有一些内生性因素,如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下,部分地方或企业在落实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节奏,不顾轻重缓急,大规模压缩供给,导致内外部供给因素叠加,供需缺口人为扩大。近期随着国常会提出“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估计会出台一系列稳价举措,大宗商品的整体价格有望回落。

  但是,这轮大宗涨价的因素中,除了供给侧因素外,对某些品种的需求上升,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此消彼长中长期重构。受益于下游新能源行业的增长,铜铝将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对冲地产需求的下滑,镨钕、钴、锂等新能源金属受建筑业放缓影响较小。钢铁缺乏成体量的新兴需求,未来总量收缩是大趋势。因此,在这轮大宗商品的潮起潮落中,某些品种的价格估计就上一个台阶了。

  唐军认为,美国货币政策难明显收紧,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是供给端和短期的,而中长期仍将会面临需求不足、就业率恢复慢等问题。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债务率高和长期需求不足,正因为这样,即使把利率降到接近零,经济自身恢复信用扩张的能力仍不足,才使得美联储需要亲自下场大幅扩表,解决了短期问题,但进一步大幅增加了总的债务率导致长期问题更大。在当前欧美国家普遍面临贫富分化、民意分裂的形势下,政府忍受短期阵痛来解决长期问题的能力和动力都严重不足。因此,美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进度可能比预想的还要慢。

  相比之下,中国当前面临的保增长压力较小,货币政策总的基调将保持稳定,但一些在去年疫情期间可能有所放缓的改革举措将会恢复。比如,资管新规的落地、地方政府的稳杠杆和去杠杆、打破刚兑的市场化改革、房地产调控等。这些政策也将对信用扩张、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肖雨建议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适度扩大结构性信用支持,同时落实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等扶助政策,应对成本上升冲击。因为PPI持续处于高位带来结构性冲击。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可能影响实体企业制造和施工力度,从而拖累投资回升和实体复苏进程;二是PPI强、CPI弱背景下,企业利润表现分化,中下游行业特别是一些民营小微企业因为成本上升,盈利可能被明显挤占,从而加大经营困难和现金流压力,拖累稳就业目标实现。

  中泰策略分析师张文宇认为,4月美国4.2%的CPI同比数据大超预期引发市场担忧,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仿佛“进退维谷”。以美国零售消费数据与物价数据综合来看,支撑通胀持续上行的证据仿佛并不是那么明显。

  首先,美国二季度的需求端强劲恢复的动力或开始转弱。4月零售数据环比0%(3月零售数据环比为10.7%),低于预期的1.0%,除去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美国核心零售销售环比-0.8%,也低于预期的0.7%。4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意外跌至82.8,未及时超预期的90.4。这背后原因在于:3月份的美国零售高增长主要是3月是最后一轮1400美元支票的发放日期,而4月在失去政府补助的刺激下零售增速很难有上升的动力。

  同时,疫情期间居民没有抑制消费,疫情后也不会有报复性消费。本轮疫情冲击下零售数据的恢复只用了6个月,而2008年零售数据的恢复用了6年。相比于零售销售过去10年的3%平均增速,2020年4月后的零售销售增速达到15%。可见,本次疫情冲击没有抑制消费,反而“刺激”了消费。这种消费的快速恢复主要归咎于美国给居民部分发钱的财政刺激手段,但伴随经济重启,政府失业补助的消失(本周美国已有超过15个州宣布不再参与疫情时期生效的失业救济计划),非农就业数据恢复的疲软,疫情期间透支的消费需求很难出现报复性消费。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