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1-04-27 09:3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我们不能让党史散落于广阔大地?埋藏在故纸堆里?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的关键所在,利用鲜活的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发挥红色革命基地和档案史料的作用,优化党史教育形式,开创党史教育特色课堂,推动党史教育走深走实,更好发挥启迪人心、湿润心灵的作用。

  红色故事讲起来。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有许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中蕴含着前辈们崇高的革命品格和精神力量,讲好红色故事的背后,就是让英雄人物“活”起来,形成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讲好红色故事,关键是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让历史参与者述说历史。一是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建立口述档案,留住即将消失的“声音”,并将走访中形成的文字、录音、图形等进行整理归档。二是将口述档案中涉及革命先烈生活工作战斗的回忆、讲述革命群众为掩护革命同志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将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整理汇编成册,成为党史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并通过网络和融媒体方式把这些故事讲起来、传出去。三是邀请革命老同志及革命后代参与到讲党史、讲党课系列活动中,给老同志搭建传播正能量平台,让老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家风传统“进机关、进支部、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庄”,营造学习党史、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氛围。

  红色基地看起来。红色基地是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搭建的党性教育平台。主要包括革命遗址、先辈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革命基地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红色文化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时代价值的物质资源,构成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的社会记忆。一是突出红色基地的教育功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党员在红色基地重温党的百年历程,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地参观学习,通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资料,推动“心到、眼到、口到”融为一体,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二是不断创新红色基地的活动方式,结合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将红色基地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起来,增强党史教育的体验性和鲜活度,在“身临其境”中触及思想、震撼心灵。三是把党史课堂“搬”进红色基地,借助红色基地平台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利用重要节庆日、庆典等重要时间节点到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听一场红色讲座、上一堂红色党课、走一段红色路程。

  红色档案用起来。红色档案是指由共产党领导的机关、组织、个人在各种对敌斗争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岁月无声,档案有痕”,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能真实再现历史场景,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红色档案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档案占据“C位”。一是相关部门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大力发掘馆藏红色档案的史料价值,利用建党节和国际档案日,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举办具有档案特色的线下档案展览,同时开创线上红色档案展厅。二是深入挖掘党史档案的内涵价值,对红色馆藏资源进行编研利用,通过解密档案、编研课题研究等形式,为编撰研究地方党史提供第一手资料,出版地方党史教育读本或者党史学习教育书籍。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红色档案进行创造和提升,推出系列文创产品。三是用“互联网+红色档案”思维开发红色档案,借助全媒体,用文献做产品,用档案讲故事,用历史做品牌,进一步开发档案文化价值,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网络平台让沉睡的档案与时代碰撞,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再现革命往事,形成共赏共传历史文化的氛围。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