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让大运河曲艺“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1-04-17 09:2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近日,以宣传大运河文化为主旨的“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在古城淮安成立。当晚,在淮安文化馆艺术剧院举行了大型公益惠民演出。晚会总策划、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联盟首任主席倪明在谈及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成立初衷及今后工作时,脱口而出三个字:“情、水、艺。”

  倪明解释道:“大运河和以大运河为宣传主旨的曲艺文化平台,可以说是我一生的情怀。它既是我几十年来的梦想与追求,也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更是我有生之年倾力奋斗的舞台。”

  倪明动情地说:“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已经四十年了,老家是大运河水系中的里下河地区,可以说,运河水是我小时候的天然泳池和见识风浪的地方,是大运河赋予了我特有的情怀。在部队,我的曲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种下了一生艺术情怀的种子。复员地方后,由水岸河畔的工厂踏入群众艺术的殿堂,与已故妻子夏文兰在曲艺领域辛勤耕耘三十多年,并成立了社会公益艺术团队——倪夏班。2005年,我们沿运河而上,在古都金陵继续深耕群众文化事业,创始成立了南京华恒昌相声俱乐部,让市民享受免费的公益相声。四十年来,我从未间断为普通百姓送欢笑,大运河的水像母乳一样滋养了我的艺术信念和追求。”

  正是这种萌芽于童年的艺术种子,在青春岁月中成长壮大,使倪明、夏文兰夫妇成为我国曲艺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景,这种与水相伴、与河共生、与普通百姓心心相连的情缘,使得倪明对大运河曲艺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概括起来就一个字:“水”。

  倪明认为,大运河的文化核心就是“水”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与传承过程中,“水”是一脉相承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大运河的说唱艺术一直繁衍不息,代代流传。

  倪明坦言:“曲艺是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活着的、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坐标。运河沿岸的省市同宗同源,众多的历史古迹、连绵的自然风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曲艺文化,特别是近年来运河沿线人民精心打造的运河综保工程已初见成效,为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

  倪明解释:“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基于大运河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基于国家当下对群众文化的大力支持,‘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才应运而生,为运河沿线地区以至全国曲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真情凝聚提供一个全新而开放的平台。”

  倪明深有感触地说:“好的曲艺作品必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百姓,服务百姓,大运河联盟的这个曲艺文化平台,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汇聚的,互动的,交流的,同时又是面向大众,面向基层,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有情怀、有胸怀的平台。”

  倪明介绍,本着这样的全局性考量和建设思路,平台创建之初将大运河沿线多家文化馆作为首批发起单位,这些单位在大运河沿线流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运作方式上,也将是轮值制开展工作,比如将在南京鼓楼举办首届大运河沿线优秀曲艺作品展示,在姜堰举办中国首届大运河“曲艺村晚”,在北京通州举行运河沿线“曲艺民星”评选等活动,还将在山东举办首届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论坛。我们的目标就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曲艺文化,擦亮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这张国家文化名片,让大运河的曲艺文化“活”起来!(冯雁军 静枝)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