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从“抬轿子”到“跑邮递”轿行如何演变为民间通信巨擘的?

发布时间: 2022-07-28 10:3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不起眼的一条小巷,隐于十八梯,只有老重庆人能依稀从它的名字中辨认出——这里曾是全城轿行的大本营,汇集了数量众多的下力人。而离此不远的白象街,地处水陆要冲,商事兴旺、寸土寸金。

  千年重庆城,散落在民间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这一则有关轿行如何演变为西南地区民间通信巨擘,有关下苦力的底层人如何“逆袭”成为富商的故事,颇为励志,颇为传奇。

  轿子,我国古亦有之,不过能支撑起城市交通半壁江山的,恐怕只有重庆。歌谣中唱道:“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出门要坐轿,游耍不到通远门。”在没有汽车、没有高铁的年代里,轿子、滑竿在山城大行其道,成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旧时山城爬坡上坎、街巷狭窄,轿子和滑竿小巧灵活的特性就发挥出来了。尤其在仅供一人通行的巷子里抬滑竿,为了保证通行安全,前后两人需得一路对上“报路号子”,也称“报点子”。例如,前说“天上一朵云”示意路旁有小孩,后答“地下一个人”便是回复。这些铿锵的字词,在爬坡上坎间起伏,就像一首首富有趣味又激昂的歌曲,成为旧时山城的一大风景。

  同时,号子在特殊时期也隐藏着极大的秘密,这些轿夫间自发形成的信息收集、传递功能,恰是轿行、邮递、物流业一脉相承的明证。

  轿子最初是统治阶级和有钱官宦的专属,是名副其实的“公务车”。随着重庆通商日益活跃,于是专门从事抬轿子业务的轿铺应运而生。其中,轿铺数量最多的,是位于上下半城交界的十八梯轿铺巷。

  据史料记载,轿铺巷三面封闭一面开口,街面宽敞。入夜,全城的轿子陆续归集,从巷口开始叠罗汉,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轿夫则一部分挤在巷子两旁的轿铺里,另一部分干脆上街随便找个角落落脚。大街上灯红酒绿,美食荟萃,招展的店幌、闪烁的霓虹灯下家家打拥堂,狭窄的街道伴着留声机播放的市井新曲,舞厅传出的“嘣嚓嚓”之声,茶楼说书人的精彩故事吸引着乐不思归的夜不收,于是有“一条死巷互不相连,轿子轿夫各住一边”的说法。

  据《城市地理·重庆轿帮风云》考证,轿夫除了抬轿,也顺带帮人送信送物,称为“甩手”,由此发展出第一个细分门类“信轿行”,其在从事客运生意的同时,也承接信件的来往、货物的运输和汇票的传递。

  清道光、同治年间,川盐兴旺,重庆作为四川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西南贸易中心,对交通物流运输的需求更甚。由此,西南各大轿行以重庆为中心迅速兴起。也是在此时,大批豪绅富商崛起,拥有一辆专属的“私家车”装点门面成为标配,于是专营街轿的“小轿行”进入发展鼎盛期,轿子的种类也增添了凉轿、藤轿等,轿子、轿夫一律“持证上岗”,和现代出租车如出一辙。

  第三个细分门类则是服务红白喜事的“花轿行”,其一诞生便迅速在江南、江北流行开来,成为婚庆业的鼻祖。

  至此,信轿、小轿、花轿三行经营业务被细致划分并严格执行,大家各守其规,互不争抢。

  说起轿行的历史沿革,不得不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百年老店“麻乡约”大帮信轿行。

  据记载,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由于来川移民思乡心切,每年约集同乡推选公正、守信的人回乡,捎去信件和土特产,携回家乡人的嘱托,年年如此,相约成习,人们称其为“麻乡约”。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的创始人姓陈,其名不详(现一般传说为陈鸿义),生于清嘉庆年间,祖籍綦江。自幼父母双亡,打小为生计奔波,常年活跃在重庆各处抬街轿,为人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加上面有麻子,故人送绰号“麻乡约”。

  相传1852年,清廷四川建昌道唐鄂生赴滇升任云南布政使,路过綦江时,“麻乡约”充为轿夫。他抬轿一路四平八稳,侍候周到,深得唐鄂生赏识。到云南后,唐鄂生有意提携其为官,却遭到拒绝。“麻乡约”说:“我大字不识一个,再说,做官哪有在乡野间来去畅快?”“麻乡约”提了另一个请求:“希望能开一家信轿行,找点下力钱糊口,便满足了。”

  1862年,年过半百的“麻乡约”思乡成疾,回到綦江东溪镇,创办“麻乡约民信局”,将原本只作为轿行附属的民信寄递和兑汇,发展成为专营业务。

  1866年,“麻乡约民信局总局”在重庆白象街设立,同时“麻乡约”全部业务重心均由昆明转移至重庆,进入鼎盛发展期,并大幅推进了民间通信的快速发展。

  例如,信件寄递方面,“麻乡约民信局”视路线远近、行程难易,规定了信资标准、日程长短、寄递方法和每月寄递的次数。“正站”代表平信:“快站”代表快递,又分为“火烧信”和“幺帮信”两种快递。“火烧信”会把信封烧掉一角,表示“火烧眉毛”,必须日夜兼行、加急送到;“幺帮信”则用数层油纸紧紧包裹,缚上木片,即使信件不慎落水也不会浸湿。

  “麻乡约”信差都是专门的跑信伕头,他们将信包紧缚在扁担上,攀山越岭不在话下。特派急迅快跑信差则不能多带其他信件,安全快速郑重专递,使命必达。

  直至大清官办邮局成立,“麻乡约民信局都承担着绝大多数重庆老百姓信件的传递以及各大商号汇兑业务,在重庆乃至西南民间通信业务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884年,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在重庆设立“招商渝行”,提供报关服务。同年,英国商人立德乐将西方邮递事业带到重庆,设立重庆第一家商埠邮局,名为“重庆信局”。

  而后,西方商人在我国各重要城市陆续设立私人邮局,其中以“重庆信局”规模最大。1896年,清政府成立寄信局,设址白象街154号。1897年,正式成立重庆第一家官办邮局“大清邮局”,开始和“重庆信局”展开竞争。1902年,大清邮局与“麻乡约”合作,双方优势互补,最终挤掉了“重庆信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也奠定了重庆本土近代邮政业的基础。

  1934年,国民政府强行关闭民信局,“麻乡约民信局”业务基本结束。至于货运、轿行,则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麻乡约”全部业务停业。据上游新闻

  不起眼的一条小巷,隐于十八梯,只有老重庆人能依稀从它的名字中辨认出——这里曾是全城轿行的大本营,汇集了数量众多的下力人。而离此不远的白象街,地处水陆要冲,商事兴旺、寸土寸金。

  千年重庆城,散落在民间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这一则有关轿行如何演变为西南地区民间通信巨擘,有关下苦力的底层人如何“逆袭”成为富商的故事,颇为励志,颇为传奇。

  轿子,我国古亦有之,不过能支撑起城市交通半壁江山的,恐怕只有重庆。歌谣中唱道:“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出门要坐轿,游耍不到通远门。”在没有汽车、没有高铁的年代里,轿子、滑竿在山城大行其道,成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旧时山城爬坡上坎、街巷狭窄,轿子和滑竿小巧灵活的特性就发挥出来了。尤其在仅供一人通行的巷子里抬滑竿,为了保证通行安全,前后两人需得一路对上“报路号子”,也称“报点子”。例如,前说“天上一朵云”示意路旁有小孩,后答“地下一个人”便是回复。这些铿锵的字词,在爬坡上坎间起伏,就像一首首富有趣味又激昂的歌曲,成为旧时山城的一大风景。

  同时,号子在特殊时期也隐藏着极大的秘密,这些轿夫间自发形成的信息收集、传递功能,恰是轿行、邮递、物流业一脉相承的明证。

  轿子最初是统治阶级和有钱官宦的专属,是名副其实的“公务车”。随着重庆通商日益活跃,于是专门从事抬轿子业务的轿铺应运而生。其中,轿铺数量最多的,是位于上下半城交界的十八梯轿铺巷。

  据史料记载,轿铺巷三面封闭一面开口,街面宽敞。入夜,全城的轿子陆续归集,从巷口开始叠罗汉,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轿夫则一部分挤在巷子两旁的轿铺里,另一部分干脆上街随便找个角落落脚。大街上灯红酒绿,美食荟萃,招展的店幌、闪烁的霓虹灯下家家打拥堂,狭窄的街道伴着留声机播放的市井新曲,舞厅传出的“嘣嚓嚓”之声,茶楼说书人的精彩故事吸引着乐不思归的夜不收,于是有“一条死巷互不相连,轿子轿夫各住一边”的说法。

  据《城市地理·重庆轿帮风云》考证,轿夫除了抬轿,也顺带帮人送信送物,称为“甩手”,由此发展出第一个细分门类“信轿行”,其在从事客运生意的同时,也承接信件的来往、货物的运输和汇票的传递。

  清道光、同治年间,川盐兴旺,重庆作为四川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西南贸易中心,对交通物流运输的需求更甚。由此,西南各大轿行以重庆为中心迅速兴起。也是在此时,大批豪绅富商崛起,拥有一辆专属的“私家车”装点门面成为标配,于是专营街轿的“小轿行”进入发展鼎盛期,轿子的种类也增添了凉轿、藤轿等,轿子、轿夫一律“持证上岗”,和现代出租车如出一辙。

  第三个细分门类则是服务红白喜事的“花轿行”,其一诞生便迅速在江南、江北流行开来,成为婚庆业的鼻祖。

  至此,信轿、小轿、花轿三行经营业务被细致划分并严格执行,大家各守其规,互不争抢。

  说起轿行的历史沿革,不得不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百年老店“麻乡约”大帮信轿行。

  据记载,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由于来川移民思乡心切,每年约集同乡推选公正、守信的人回乡,捎去信件和土特产,携回家乡人的嘱托,年年如此,相约成习,人们称其为“麻乡约”。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的创始人姓陈,其名不详(现一般传说为陈鸿义),生于清嘉庆年间,祖籍綦江。自幼父母双亡,打小为生计奔波,常年活跃在重庆各处抬街轿,为人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加上面有麻子,故人送绰号“麻乡约”。

  相传1852年,清廷四川建昌道唐鄂生赴滇升任云南布政使,路过綦江时,“麻乡约”充为轿夫。他抬轿一路四平八稳,侍候周到,深得唐鄂生赏识。到云南后,唐鄂生有意提携其为官,却遭到拒绝。“麻乡约”说:“我大字不识一个,再说,做官哪有在乡野间来去畅快?”“麻乡约”提了另一个请求:“希望能开一家信轿行,找点下力钱糊口,便满足了。”

  1862年,年过半百的“麻乡约”思乡成疾,回到綦江东溪镇,创办“麻乡约民信局”,将原本只作为轿行附属的民信寄递和兑汇,发展成为专营业务。

  1866年,“麻乡约民信局总局”在重庆白象街设立,同时“麻乡约”全部业务重心均由昆明转移至重庆,进入鼎盛发展期,并大幅推进了民间通信的快速发展。

  例如,信件寄递方面,“麻乡约民信局”视路线远近、行程难易,规定了信资标准、日程长短、寄递方法和每月寄递的次数。“正站”代表平信:“快站”代表快递,又分为“火烧信”和“幺帮信”两种快递。“火烧信”会把信封烧掉一角,表示“火烧眉毛”,必须日夜兼行、加急送到;“幺帮信”则用数层油纸紧紧包裹,缚上木片,即使信件不慎落水也不会浸湿。

  “麻乡约”信差都是专门的跑信伕头,他们将信包紧缚在扁担上,攀山越岭不在话下。特派急迅快跑信差则不能多带其他信件,安全快速郑重专递,使命必达。

  直至大清官办邮局成立,“麻乡约民信局都承担着绝大多数重庆老百姓信件的传递以及各大商号汇兑业务,在重庆乃至西南民间通信业务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884年,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在重庆设立“招商渝行”,提供报关服务。同年,英国商人立德乐将西方邮递事业带到重庆,设立重庆第一家商埠邮局,名为“重庆信局”。

  而后,西方商人在我国各重要城市陆续设立私人邮局,其中以“重庆信局”规模最大。1896年,清政府成立寄信局,设址白象街154号。1897年,正式成立重庆第一家官办邮局“大清邮局”,开始和“重庆信局”展开竞争。1902年,大清邮局与“麻乡约”合作,双方优势互补,最终挤掉了“重庆信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也奠定了重庆本土近代邮政业的基础。

  1934年,国民政府强行关闭民信局,“麻乡约民信局”业务基本结束。至于货运、轿行,则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麻乡约”全部业务停业。据上游新闻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