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春风唤來燕归乡

发布时间: 2022-05-16 21:4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记者近期在贵州调研时看到,一批批年轻人下乡扛起基层组织建设重任,一个个“新农人”在农村投资创业激情澎湃,一篇篇“大豆大咖”“蘑菇教授”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生产要素自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人才回流渐成气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游燕”归乡,带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重组,如今贵州乡村振兴迎来充满活力的新局面。

  茶农在贵州省正安县三把车茶园采摘正安白茶(2017年3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最近,贵州都匀市墨冲镇同心村党支部被评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五星级党支部”。两年前,在城市打拼的娄大付,来到同心村担任村支书,决心探索党建新路径,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开会不走过场,把理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是娄大付的关键一招。过去,村干部年龄老化,不会用电脑,村里开会学习,以念文件为主。现在,年轻的村干部们结合学习主题,将群众身边的事拍成短视频,或者做成PPT等,用多媒体方式在大屏幕上一边放映,一边开会讲解。

  “比如,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时,就结合村里主导产业芦笋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培训和问题答疑。内容务实,形式新颖,吸引了党员和村民积极参与。”娄大付说。

  在贵州贵定县盘江镇“90后”镇长李可看来,返乡、入乡扎根的年轻力量,极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集体经济从“空壳”,到积累300万元,贵州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用了7年时间。这个偏远的社区,每年茶叶产值超700万元,在居委会主任惠超带领下,走上了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的梦想之路。

  工作人员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贵州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内整理蔬菜(2020年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4年前,惠超号召村民种茶致富,响应者寥寥无几。为了提振村民信心,他决定带头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动员村里的17名党员一起干。

  “必须改变老思路,说‘给我上’不如说‘跟我上’。我带头入股,增强了群众对发展产业的信心,让他们愿意跟着我干。”惠超说。

  凭借着多年在沿海地区务工的经验,惠超的新思路带来了新动力:全村茶园迅速从2000亩拓展到7000亩;去年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利润100多万元……今年,明星社区100多户群众纷纷出资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

  村民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俄戛村采摘猕猴桃(2017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贵州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基层组织换届之后,村党组织书记中,学历大专及以上的占54.6%,比上届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年龄40.5岁,比上届下降6.5岁。本届村党组织书记中,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回引人才分别占12.2%、42.1%、13.1%,比换届前分别提高5.5个、6.4个、7.4个百分点。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注重从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返乡人员中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就是要提高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层班子结构、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贵州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袁小梅在检查蜂箱里蜜蜂的生长情况(2021年4月28日摄)。贵州省纳雍县水东镇怕那村的“90后”养蜂人袁小梅, 2019年曾在福建经营美容院、服装店,看到家乡青山绿水、百花常开的生态环境,毅然回到家乡的深山中创办纳雍县小龙女土蜜蜂养殖基地,并把养蜂技术无偿分享给乡亲们,带动周边村寨发展蜜蜂养殖600多箱,年产值近百万元。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在贵州大方县,大豆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00多万亩,增加到今年的300余万亩;大豆亩产量从7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这个可喜的改变,凝聚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陈佳琴团队多年的心血。

  大方县是贵州大豆主产区,但传统大豆品种结荚少、易倒伏、产量低。2016年,陈佳琴决定去大方县当科技特派员,引进国内300多个大豆品种进行适应性鉴定。经过3年引种试验,终于选育出产量较高的黔豆7号、齐黄34、中黄76等品种。

  “只有到田间地头,才能发现真问题,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科技成果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陈佳琴说。

  在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乐坪村,赵祥榕(左)和工人协作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2021年10月8日摄)。出身農村、開過渣土車、做過廚師的麻江縣青年趙祥榕,曾在江蘇闖蕩多年。看到沿海城市優質稻米售價高、銷路好,2015年選擇回到家鄉,流轉土地種起水稻。在南京農業大學和貴州省農科院等院校專家的幫扶和指導下,趙祥榕利用家鄉土壤富含鋅硒的優勢開展優質水稻種植,成爲當地頗有名氣的水稻種植大戶。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貴州的冬季,農田大多閑置。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邦喜看准了這個提高農民收入的方向,立即著手培養冬季低溫菌種,幫助農民利用冬季閑田種植羊肚菌。

  貴州劍河縣革東鎮麻栗村農戶姜帥曾多年種植羊肚菌,但由于技術不過關導致連年虧損。起壟、覆膜、放營養袋、采菇……張邦喜駐村指導後,手把手教會姜帥所有技術細節。

  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村民在采摘黑皮雞枞菌(2020年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站在羊肚菌基地大棚裏,姜帥一邊采摘羊肚菌,一邊喜不自禁地說:“今年畝産已經超過600斤,産值接近100萬元。”

  6年來,張邦喜一直奔波在苗嶺山區。“冬季種菌,春夏種糧,稻田輪作技術一旦被農民掌握,就能夠直接轉變成收入。”張邦喜說。

  貴州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2016年至今,貴州共有10037名科技特派員赴基層開展技術服務。這些科技特派員都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和3年以上從業經曆,大多是來自普通高校、科研院所、農技和林技服務部門的科技人員。”

  從進城創業,到入村淘金,不少“新農人”開始轉變發展思路,到農村紮根蔚然成風。

  “2021年,貴州省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人數達18.45萬人。”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返鄉創業人才異軍突起,成爲引領鄉村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帶動科技、項目、資金等資源要素下沈鄉村。

  1月18日,工作人員在“一碼貴州”智慧商務大數據平台內查看實時顯示的大數據系統。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在廣東打工10多年的萬開春,幾年前回到貴州息烽縣九莊鎮雞場村,開啓“智慧養雞”創業,成爲當地有名的養雞大戶。

  在萬開春的雞場,部分設備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這個App隨時有預警,自動采集圈裏溫度和氣體數據,圈內氨氣濃度高了,就點開開窗通風的按鈕;溫度太低了,就點開熱風爐按鈕加熱。”萬開春指著手機上的App說,一年輕松養好3萬只雞。

  在貴州貴谷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據後台,可以清楚地看到該公司蔬菜種植基地的土壤微量元素數據。“哪個地方缺肥料,缺少哪種肥料,在這裏都一目了然。施肥不再是憑經驗,而是憑數據,避免了肥料浪費,又避免過度施肥引發土壤板結。”該公司總經理王小清說。

  工作人員在貴州省畢節市威甯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裝金針菇(2020年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雲上銷售”讓“新農人”大大拓展了市場銷售半徑,同時給農業生産提供了准確的市場需求反饋信息。

  依托電商平台,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米籮鎮的猕猴桃創業基地把産品賣到了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快遞兩天內就可以送達消費者手中。

  “來自電商平台和線下終端的銷售數據會告訴我們,哪些猕猴桃産品市場需求大,産品規格和包裝該如何優化,反過來指導生産。”六盤水涼都猕猴桃産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張毅說。

  1月18日,工作人員在“一碼貴州”智慧商務大數據平台內通過大屏浏覽農産品線上下單頁面。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大學畢業後,鄭培坤選擇回岑鞏縣塔山村老家養豬。在過去4個“豬周期”中,鄭培坤每次都是趕在價格大幅下跌前,售完所有存欄生豬,然後又在價格低谷購進母豬。鄭培坤的訣竅在于,通過互聯網隨時收集和分析玉米、稻谷、小麥、石油等現貨和期貨價格趨勢,同時關注全國飼料、獸藥、生豬存欄的宏觀數據變化。

  “如果運輸成本變化不大,而玉米、豆粕、麥麸等飼料價格暴漲,且獸藥消耗量不大,那就基本說明生豬存欄量和生豬體重處于高位,則未來三四個月內生豬價格下跌可能性較大……”鄭培坤說。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産業興旺是重点。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

  本报贵阳5月15日电(记者苏滨)近日,贵州省教育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12家省直单位印发《贵州省“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全省50%左右的县(市、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认定,每个市(州)创建1所及以上一类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县(市、区)创建1所及以上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个及以上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 “十四五”期间,贵州继续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助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