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驰援青海甘肃来了

发布时间: 2022-05-13 21:4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青海省西宁市疫情形势严峻,甘肃省紧急调度兰州市、武威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兰州新区、省疾控中心6台移动方舱检测车、146名核酸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支援青海省。5月11日下午14时,甘肃省核酸检测支援队伍全部到达西宁市。

  根据青海省统一安排,兰州市、武威市移动方舱检测车派驻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定西市、临夏州、兰州新区、省疾控中心移动方舱检测车派驻湟中县,其中兰州新区方舱派驻县城,其余三个方舱分别派驻在3个乡镇。截至12日中午12时,兰州市、武威市、临夏州、兰州新区的4台移动方舱实验室已经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定西市、省疾控中心的方舱实验室已完成调试等待接收样本。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青海与甘肃山水相依、血脉相连,拥有同一条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纽带,希冀在近邻甘肃的帮助下,青海能早日迎来漫山芳华。

  接到指令后,定西市卫生健康委连夜与市人民医院、陇西县、通渭县、渭源县进行对接,迅速组建了由40名检验和医护保障人员组成的核酸检测支援队,星夜集结,于5月10日早上9点全部到达定西市人民医院整装待发。接到省卫生健康委出发指令后,支援队于5月11日早上9点出发前往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

  与此同时,定西市还连夜准备了充足的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和一辆120样本转运车随行出发。

  参与本次支援任务的“移动方舱”实验室,可实现24小时收样检测,日均可检测样品10000管,全力助力青海省核酸检测工作。

  临行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荣嘱托大家:疫情就是命令,方舱就是战场。全体支援队员一定要听从指挥,步调一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严格规范检验流程,要发扬团队精神,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细节上相互提醒,并做好个人防护,确保人员安全,确保完成任务,展现我们定西良好形象。

  近期,与我省毗邻的青海省发生本土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2022年5月10日16时,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白银市迅速抽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人员38名,其中,市疾控中心6名,平川区、靖远县疾控中心各3名,景泰县疾控中心2名,组建白银市核酸检测队伍,于23时出发赶赴青海省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自疫情发生以来,白银疾控高度重视疫情形势变化和工作要求,集全中心力量多次成功抗击本地疫情。同时,积极组建疫情防控机动支援队,先后八次派出多支队伍共计84人次支援省外及省内其他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彰显了白银疾控的担当与责任,更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贡献着白银力量。

  在青海疫情发生后,市、县区疾控中心闻令而动,核酸检测队再次挺身而出。参与本次支援的检测队员,在疫情发生的这3年中,无数次地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勇作防疫的“逆行者”。

  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入学,书记兼副主任马菊红对队员们高度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表示感谢,同时,叮嘱队员们做好自我防护,发挥专业优势,勇担使命,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安排,严守工作纪律,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他们,在“疫”线聚成一束光,拧成一股绳,为战胜疫情提供着一锤定音的底气。众志成城,全力配合,共克时艰,祝早日凯旋!

  300公里紧急驰援青海!临夏州方舱医疗车和负压救护车今日“出征”5月11日8时,临夏州调动州疾控中心抽调1台方舱医疗车、1台负压救护车、1台后勤保障车,并从该中心和州中医医院抽调19名核酸检测人员,从临夏市出发,紧急驰援青海省西宁市。

  根据省卫健委的紧急部署,临夏州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紧急动员、人员遴选、物资准备、调试设备等工作,第一时间赶赴西宁市,配合当地开展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工作。“我们的邻居有了困难,身为疾控人,必须要挺身而出。到达后,我们会和当地的战友一起努力工作,树立良好的临夏形象,为当地的疫情防控提供准确的核酸检测数据支撑,贡献临夏力量。”出征队员、州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工作人员马燕说道。

  据了解,在核酸检测工作中,移动方舱实验室存在灵活可移动的优势,必要时可紧急转场,短时间内可迅速投入到周边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州派出的方舱车灵活、快速、便捷,经受过检验,发挥了实战作用。此次出征,该车将通过“就地采样、就地检测”的方式,单人单管日核酸检测量可达5000个样本,10:1混检每日可达50000人次,可以帮助当地有效提高核酸检测效率。

  来源:中國甘肅網綜合自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定西發布 民族日報 白銀日報等

  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郭房慶團隊在解析植物感知高溫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在全球變暖上層海洋環流變化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5月11日,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聯合發表論文,描述了兩件來自江西省贛州盆地上白垩統河口組的恐龍胚胎化石。

  動物的複雜性狀可以分爲表型連續分布的經典數量性狀、表型間斷分布的性狀以及其他難以准確度量的動物各類行爲和心理等。

  英國《自然》雜志1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可以對大型地震的演化進行准確地實時估測,這個經過訓練的機器學習模型能測定以光速傳播的重力變化信號。

  《細胞通訊》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當人類在進化上與黑猩猩分離後,DNA發生的微小變化,使得人類更容易患癌。

  近日,山西中科美錦炭材料有限公司(簡稱中科美錦)千噸級電容炭工業化生産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平質告訴記者,他們還測試了該系統在酵母細胞內存儲、傳代後的數據恢複穩定性。

  以C60爲代表的富勒烯被譽爲“納米王子”,在綠色能源、生物醫藥、催化劑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項目團隊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發,所研制的新型技術成果通過降低蔬菜中腐敗菌的原始汙染量、防止腐敗菌快速繁殖、動態調整包裝微環境氣體氛圍等不同途徑,有效延長了果蔬菜保質期。

  孟濤教授團隊通過在仿蛛絲微纖維內部構建中空結構,讓纖維的集水性得到顯著提升。

  科技部農村中心聯合中國食用菌協會,舉辦了全國食用菌産業骨幹科技特派員專題線上培訓班,這是面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員舉辦的首場培訓活動。

  鉗工,是一個平凡而不簡單的崗位,經手的零件形狀千奇百怪,手工加工的精度卻是數控機床無法達到的。平面加工精度達到2到3微米,形位加工精度達到5到8微米,相當于人的頭發的1/30,微米之間藏著的是趙亨對于載人航天的敬畏之心。

  “90後”賀濤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遙感衛星有效載荷主管設計師,“發一顆衛星上天”可不簡單,首先根據客戶需求分解衛星技術指標進行衛星軌道與總體設計,然後研制衛星的星上産品同時進行地面測試,待衛星總裝調試完成再模擬空間環境實驗確保衛星達到理想狀態,最後衛星發射入軌正式交付使用。

  5月6日,《科学》刊发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立桅等人的科研成果。

  近日,广西首场绿色电力交易完成,成交电量6600万千瓦时,预计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8万吨。

  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一生只换一次牙。研究人员发现早期角龙具有和三角龙截然不同的牙齿特征。

  近日,广西首场绿色电力交易完成,成交电量6600万千瓦时,预计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8万吨。

  胡海涛:需求“牵引”科研方向 一线年起,受原铁道部、多个铁路局等委托,还在读研究生的胡海涛就在导师团队的支持下陆续组织开展了20多列动车组和100多座牵引变电所的大量联合测试工作。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