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未来已来萧山未来看这里

发布时间: 2021-10-24 09:2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11月9日,第四届萧山未来论坛上,萧山区政府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该研究院落地萧山科技城,建设总投资将达到50亿元。这无疑将极大助力萧山“新制造中心”的打造,进一步提升区域新能级。

  西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与萧山共建的西电杭州研究院,将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力争成为汇聚电子信息领域急需创新人才的特区、“卡脖子”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输出地。

  这也是杭州在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杭州已经设立和引进了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中法航空大学等高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未来10年里,杭州计划引进60所名校名院名所。

  萧山“未来论坛”,主题从遇见到向往,从成长到共生,犹如人生的不同阶段,其本身又凸显了萧山不断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而主题背后最重要的见证,是萧山在“名校名院名所”建设上的“跃变”。

  2017年首届萧山未来论坛期间,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发布。同年12月,北京大学与浙江签署战略合作,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落户萧山。此后三年间,浙大计算机研究院、巴顿研究院、5G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接连落户。

  萧山为何要比其他区域更重视、更千方百计地引高校院所?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的观点一针见血:“萧山过去由于产业结构偏传统,对创新人才的吸附力不强。”这其实也是点出了萧山与人才共生的问题,即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间的双向驱动。而萧山未来论坛这四年,正好给人才遇见萧山、向往萧山,给予了巨大平台和空间。

  当然,浙江大学首次过江在萧山建“校区”,是极其重要的标志性事件。现在,项目一期火热建设中,年内计划完成10亿元投资,预计2022年6月前投入使用。尽管“校区”在建,但它在信息港小镇的“启动区块”运行仅半年,已引进杨德仁院士、吴汉明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集聚高层次人才150余名。

  浙大牵手萧山,要打造一个“创新特区”。萧山牵手大学,更要打造“科创航母”。离浙大科创中心建设工地不远,西电杭州研究院“安家”于此。根据协议,该研究院将聚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硬核”科技领域,从全球选聘高层次人才,未来还将与海康、紫光、阿里巴巴等在杭企业集团深入合作,最终目标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重大科学研究阵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据了解,西电杭州研究院将在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重大科研、国际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等七大方面展开。据悉,西电杭州研究院将分三期建设,预计明年启用过渡区块,将在杭面向电子信息领域行业企业,探索有效的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途径。

  从0到1,是质变。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火,又是质变。“名校名院名所”拥有众多师生以及精湛的科研力量,往往对一个区域起到非常大的带动作用。如此想来,五年后的萧山,也将成为杭州重要的“人才制造机”之一。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张伟的“表现”给出了答案,他带着一群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年轻人,深入工厂,扎根制造业,赋能传统产业。张伟所在的联合实验室,是北大方面与大胜达集团联合创建的合作平台,也是研究院建立的第一个联合实验室。

  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同,研究院直接将实验室建设在工厂里,实地挖掘痛点需求。团队成员傅月伟说:“相比于那些进大厂后只能接触网上公开的数据集的同学,我们去工厂蹲3-6个月,去收集工厂一线的数据,可以直接对接到痛点需求,为行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共生”的合作关系,也带来累累硕果。对大胜达来说,包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企业产品库存从45天减少到12天,动态库存周期减少30%,原材料利用率提升月3%-8%。对北大来说,大胜达的制造业场景,也为技术转化带来了实际价值。“与胜达合作,我们做出了心目中想要的产品。”日前,双方合作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纸包装产业链协同平台的研发》项目入选了2020年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大胜达包装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成功申报成为2020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北大与大胜达的这一次“试水”,也为人才与萧山之间的合作探出一条新道路。面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全面赋能。目前,仅北大研究院方面已经与杰牌传动、杭萧钢构、钱江电器、国家电网、凤凰照明等10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长龙航空、圣奥、宝盛等10家企业达成了共建意向,撬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近1亿元。

  连续四届的萧山未来论坛,对人才来说,是逐渐认识萧山的过程。对萧山来说,也在更大层面引发对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的重新思考。

  比如2017年首届未来论坛上的话题人物杨璐涵,她是《又见猛犸象》一书中的主人公之一。这是一本非虚构类的科普作品,讲述科学家如何用“基因剪刀”开路,让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猛犸象“复活”。这同时也是一个“复活者”团队的梦想与追求、探索与创新、感悟与反思的故事。

  也是这一年,杨璐涵的启函生物落户萧山,某种角度看也拉开了萧山发展生物经济的序幕,要将生物经济当做萧山“新赛道”。启函用“基因剪刀”重新定义“生命”,萧山也更期待用生物经济重新定义产业经济的未来。

  从2017年启函生物落户萧山,到今年全球生物经济创新创业大赛颁奖,生物经济在萧山同样实现了从0到1的质变。据了解,大赛提供1亿元奖励资金,同时配套5亿元政府引导资金用于创新企业的孵化和成长,预计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同时,萧山还将提供萧山科技城生命健康谷1平方公里范围内300万平方米空间作为全球生物经济的载体和产业集群地。

  确实,萧山近两年发展生物经济的共识越来越统一、举措越来越精准、成效越来越明显。继去年底发布《生物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后,本届未来论坛上,萧山又发布生物经济产业政策。在找准赛道,发展生物经济方面,萧山无疑将进一步补齐“人才加快集聚但创新生态还未形成”等诸多难点。

  正如在发展生物经济所面临的“创新生态”的瓶颈,萧山更在加速全球引才的步伐。

  在钱江世纪城ITC归谷国际中心,萧山成功创建浙江萧山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相继成立萧山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和浪潮·创新集聚区全球路演平台等,通过59项政府服务和70项国际人才定制服务,为外国高端人才提供一站式的贴心服务,满足从生活融入到工作发展的多功能服务诉求。

  引人才、育项目,需要一座城市全方位人才生态优化。近年来,萧山区围绕人才“规模化、国际化、市场化”改革目标,制定出台包括项目扶持、平台建设、融资扶持、研发补助、引才激励、安居保障等人才新政25条,构建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

  为加速人才项目落地生根,今年该区还积极实施人才企业赋能计划,为人才创业企业提供政策申报、科技研发、应用场景、专利保护等对接平台。特别是应用场景的对接,仅半年就促成人才企业与区内龙头企业合作项目30余个。

  到2020年9月30日止,数据显示,萧山区拥有院士专家53名、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79人,近三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今年新引进培养杭州市A-D类高层次人才2844人,同比增幅934.6%。在疫情影响下,应届大学生数量也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将突破1.5万人。(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