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世遗“泉”来了

发布时间: 2021-07-26 08:20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它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本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古时泉州市内生长着许多刺桐花,故有“刺桐城”或“桐城”之称。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是泉州市花。红红火火的刺桐花里,蕴含着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输出商品生产的代表性窑址,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洛阳桥是由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始建于1053年,1059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作为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洛阳桥采用了“浮运架梁”“筏型基础”“养蛎固基”等建造技艺,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时期远跨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惜物证。它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清净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历代屡有修缮。寺院周边历史上曾是穆斯林聚集区。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这一巨大的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以雄厚的社会财富为保障的,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也反应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

  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应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割据政权统治者、宋元官方、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有重要贡献。

  开元寺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 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塔计有80方。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多种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