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烹浆饭糍”:平湖人的专属味道

发布时间: 2014-12-17 15:3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烹浆饭糍”,浅浅的,带有锅底的弧度,薄如蝉翼,吹弹可破。临近年关,“烹浆饭糍”更是不可或缺。由它制作的“包圆”,有、团圆之意,正是年夜饭上一道讨口彩的传统菜肴。

  将水注入豆浆机

  蔡进良正在制作豆浆

  沿着锅底将豆浆均匀铺开

  “烹浆饭糍”逐渐成型

  “烹浆饭糍”虽深受平湖市民喜爱,却因其全靠手工打造,工作量大且艰苦,正变得越来越稀罕。也许有一天,包着荠菜、豆腐仔姜的“烹浆饭糍”将成为老中的记忆、孩子眼中的好奇。

  薄薄的“烹浆饭糍”对手艺要求高

  林埭镇保丰村里有一对老夫妻,两人都属兔,今年已经64岁了。男的叫蔡进良,女的叫蔡来英。从2008年起,他们开始做“烹浆饭糍”。

  还没踏进蔡进良家的院子,就能闻到喷香的豆浆味。原来,“烹浆饭糍”的原料是黄豆。每天老两口都要浸泡好几斤黄豆,然后,将黄豆打成豆浆,生火开灶,制作“烹浆饭糍”。

  灶头是特制的,比一般农村的灶头要小得多。放锅的灶眼也很特别,一头与灶台平齐,另一头则高出许多,锅放下去后呈倾斜状态。灶面烧煤炭,火只烧到锅一侧的一个点上,只有不停地转动锅,才能锅的温度均匀。

  蔡进良将一小勺食用油滴在锅沿上,然后用一块棉絮做的“小枕头”将油均匀地抹在锅壁上,接着舀起一勺豆浆,倒进锅里。因为热力的关系,豆浆立刻沸腾了起来,贴着锅的那部分豆浆,马上成形贴住了锅底。蔡进良再将一把用特殊的草制作的“小扫把”,将豆浆沿着锅壁均匀抹开。与此同时,不停地转动锅,直到豆浆成了“烹浆饭糍”。在这一过程中,还不时地开关鼓风机,以控制火力大小。

  等“烹浆饭糍”成形,蔡进良就小心翼翼地将之提起,放到一个倒扣着的锅上定型。提的力道很关键,重了,“烹浆饭糍”很可能破损,轻了,“烹浆饭糍”在锅内停留的时间长,温度过高,会变厚,品质就不好了。

  辛苦:一天要站12个小时

  “做这个是很辛苦的,从早上6点一直要站到晚上6点,手还不能停,要一直转。”蔡进良说。

  现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蔡进良做,蔡来英加煤,但蔡进良站累了,两人也会互换下。

  夫妻俩一天有12个小时在这间小屋内度过

  老两口配合默契

  做好的“烹浆饭糍”怎么办?蔡进良老夫妻俩依然是自找销。每天凌晨两三点,蔡进良就要骑着三轮车去乍浦菜市场,批发给豆制品小贩。有一天,因为雾大视线不好,一个转弯不小心,蔡进良摔进了边的田里。

  从菜场回来,蔡进良又要开始做第二天的“烹浆饭糍”了。一站又是12个小时。

  蔡进良说,“烹浆饭糍”在市场上的价格不稳定,越临近年底越贵,现在的批发价在每斤十七八元。等到过年那几天,起码再涨10元,因为家家户户做包圆都要用到。

  “去年,有个邻居正好买了4张‘烹浆饭糍’回来,我问她多少钱,结果要13元多,每张3元都不止呢。”蔡进良说。

  年底是蔡进良最辛苦的时候。“大家都要来订,灶头上都堆满了钱。”蔡进良笑着说。

  迷茫:不知将来还有没有人做

  蔡进良两口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原本住在平湖城北,因为拆迁的关系,才搬到了林埭镇。“我们原本是种田的,拆迁后田不种了,就想着要不要去干点别的,正好我们老家那边有人在做“烹浆饭糍”,我们就跟着学了。”蔡来英解释他们做“烹浆饭糍”的原因。

  还记得那是2008年的1月,正好是南方雪灾的时候,蔡来英在师傅家学了几天,就掌握得差不多了,回来后,蔡来英将自己学到的教给了丈夫,又请人砌了灶头就开工了。

  两口子现在虽已过了花甲之年,但还不错,他们说,会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但是,等我们做不动了,就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做了。”蔡进良说。

  “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厂里上班了,没人愿意在家里做这个的。做这个,一个月只能挣1000多元,在厂里怎么着也有三四千元。”蔡进良说。但是最后,蔡进良表示,要是有人愿学,他很愿意教。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