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提高应对突性事件的能力

发布时间: 2021-09-06 20:59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从粮、油、菜、肉,到医疗物资、石油、天然气,各类储备物资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以粮食为例,得益于完备的储粮体系和充足的粮食储备,我国在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突发事件中一次次化险为夷,始终保持粮价的总体稳定,始终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国家储备顶层设计,深化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中央政府储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物资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国家储备基础和实力不断增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和完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政策法规。新时代新形势对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议完善《国家物资储备管理规定》,增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内容,探索以立法形式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物资储备工作的有序开展。加快国家储备物资的结构性调整。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物资需求清单,调整优化储备结构、品种和规模。将储备对象从“物”的概念中拓展开来,把应急救灾队伍的“人”、应急救灾点的“地”、应急救灾物资运送物流的“线”、最快生产应急物资实现补给的“能”也纳入储备范围之内,确保突发性事件爆发后,专业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集结到位,需要救治的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急物资能顺利有序、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给。探索多元联动的储备新模式。国家物资储备在参与应急救灾时拥有强大优势,地方、社会储备又能降低国家储备成本,补充不足、提高效率。建议探索应急物资“储备于市”的新模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与符合标准和资质的企业订立合同,面对突发性事件能第一时间进行物资、物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的供给保障;探索“储备于能”的新模式:梳理应急物资生产厂商名录,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能迅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资的产能供给;探索“储备于民”的新模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居民储备合理数量的必要应急物资,避免临时哄抢囤货现象的发生,缓解前线供给压力。建立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信息联动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国家及地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统计,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格局,便于突发性事件爆发时应急物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准确、快速、高效地调动。

  提高国家应对突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完善国家储备体系,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使我们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危而不乱,在与时间赛跑上抢占先机,在与生死较量中赢得主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