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揭秘马拉松顶端生态系统 已有体系近似NBA

发布时间: 2014-11-24 11:4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仿佛一夜之间掀起了一股马拉松热,就像一种具有全球性的和感染效应的病毒,以一种完全与过去大相径庭的面貌在整个中华大地流行开来。从历史最长久的马拉松、人数最多的厦门马拉松,再到服务最完善的上海马拉松,以及种种崛起的二线城市比赛,马拉松在中国可谓遍地开花,并且它成了高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在网络上,甚至有人将马拉松爱好者戏称为新近崛起的一股“任性的”,不仅人数快速成倍增长,并且感染力和力极强。马拉松在不少中国中,不再是过去概念里那个苦大仇深、的面目,参与热度也与日俱增。然而,当中国人津津乐道着跑步产业、马拉松文化的时候,马拉松在欧美已经盛行了一百多年,这项源自于古希腊的古老运动,界里已经有着比大多数体育项目更高度完善的职业体系尤其在其顶端的生态系统中,职业化程度之高,游戏规则之完善,是如同“门外汉”一般的中国普通跑者们暂时无法想象到的。■专题采写/本报记者严小琰

  马拉松已有体系

  近似NBA,无关奥运会

  据不完全统计,全中国一年四季看起来层出不穷的马拉松赛事,总量尚不足百场。但在美国,仅仅是在国际田联和美国田径协会报备的马拉松正式比赛,一年就可以高达900多场,如果加上那些半程或者10公里等其他距离的跑步赛事,一年有将近两万场。根据这一数据可以推算,平均每天都有2场以上的马拉松正式比赛在美国国内同时开跑,而与此同时还有50多场其他大大小小的业余比赛也在进行。

  与美国相比,如今看来热火朝天的中国跑产业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队受邀去美国参加跑步比赛。我们从开始一向东参加比赛直到丹佛,每个周末都有一场10公里的正式比赛,机票食宿都由赛事出,还给我们发出场费,比好了还有金这对当时刚刚走出国门参加商业赛事的我们来说很不可思议。”前中国国家队长跑教练、如今的中国头号马拉松经纪人陶绍明如是说,“那个时候,国内的工资顶多一千来块的样子;但一到美国,人家发金一发就是一沓美金,这种刺激是惊人的。而那时候,非洲的跑步高手就已经开始在那里赚钱了。”

  职业跑步高手们在高额金的马拉松比赛上赚钱,而无力争夺马拉松金的选手,就在每个周末转战美国各地抢夺各种10公里联赛的金。一场10公里商业赛,冠军金可以达到上万美元,一个万米高手跑上几场就几十万美金到手,对于当时的非洲运动员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高额财富了。而在当时的美国,这样的10公里联盟并非少数,喂饱职业选手确实有着肥沃的土壤。

  事实上,在欧美国家,马拉松及跑商业赛事的吸引力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和世锦赛,其杠杆正是可观的金数目和种类繁多的励办法。陶绍明说:“正常情况下,一个高水平运动员一年最合适的全马次数是两到三场,最多不能超过四场,不然很难成绩,跑再多也是在后面扫扫马,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全年全球范围内无数的马拉松赛事,作为职业选手就得有所选择,经纪人也会根据运动员的情况与各大商业马拉松进行谈判。“商业马拉松除了用高额金来吸引顶尖高手,可观的出场费也是许多选手的目标。”陶绍明介绍说,由于出场费跟完赛成绩挂钩,如果完赛成绩达不到合同标准,出场费会按比例打折。因此也是需要职业选手对自己的竞技状态进行调整和规划,经纪人则要帮助运动员向赛事组委会争取最低的“达标”成绩,以运动员能够赚取比例更高的出场费。

  因此,与中国运动员往往以奥运会、世锦赛或者亚运会这样的大赛为目标赛事不同,马拉松职业运动员会在全年的比赛中进行权衡,挑选一到两场性价比最高的比赛作为目标赛事,这一整年的训练和比赛计划都将围绕这一两场比赛来进行准备。这些比赛往往金丰厚、曝光度又极高,完全不亚于奥运会或世锦赛,并且由于全年赛事繁多,夺冠夺取金的几率就要比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两年一届的世锦赛要大得多,因此许多选手宁愿选择夺冠把握更大的商业赛事作为目标;有些人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不会去参加一届奥运会,但完全不耽误他在马拉松的世界里养肥自己甚至全家。

  这就好比NBA联盟里高手如林,但对这些职业选手来说,参加梦之队打奥运除了爱国,并无其他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商业赛事多如牛毛,选手们也不甘于仅靠一年两场比赛来赚钱,一些半程比赛或者更短距离的赛事金对他们而言也可以作为补充,还可以去充当兔子(也就是领跑者),这些零零碎碎的金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赞助商的商业合同作为补贴。

  一个优秀的职业跑步运动员全年的收入可以达到20万美金,而最顶尖的运动员年收入甚至可以达到100万美金以上,只不过全世界不超过五六个人。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