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作文题不直露有余地才能有韵味儿多位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2-07-13 09:4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原标题:作文题不直露、有余地才能有韵味儿!多位专家点评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22年上海秋季高考今天上午开考,5万名考生参加考试。随着首场语文考试的结束,今年的作文题目也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一如既往地重思辨,又充满哲理气息。缺了思辩,哲理便会空洞,没有哲理气息;思辨往往又会面目可憎。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审题难度,有嚼劲儿但又不至于咬不动。关键短语是:喜欢发问、看重结论。

  核心问题是:你觉得小时喜欢发问长大后重结论这一现象,是否正常?不管选择写是否正常,都要说明理由。难度就体现在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一种转变,原因和利弊其实围绕的核心是“转变”,而不是单独的“喜欢发问”或者“看重结论”。

  以下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为什么人们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什么原因导致了从喜欢发问转变为看重结论?这一转变有何利弊?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文题不直露、有余地才能有韵味儿。直露,就容易喊口号,缺了语文味儿,没有美感。没有余地,考生就往往以华美的词藻加上泛滥的材料表达题目早已说尽的道理。

  这个作文题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谈谈你的认识”也是非常友善的引导语,没有强行规定方向。这就意味着有余地。它关联的是人的成长,与教育问题、与社会的功利浮躁之风都有关系,可扩展性很强。

  而且写的又是人生哲理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友善的题目,人人有话可说。人人都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就可能写出韵味儿。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不负期待,延续着“思辨、大气”的一贯特点,力图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谈。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个表述就很“接地气”,有较强的现实关切。大多数同学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形成情境意识,往往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炼出看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确实每个同学都能够有话可说!

  这个题目也给与了同学们充分的思辨讨论的空间。“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隐藏在这发问背后的是好奇心、是探索欲、是质疑精神。这些品质当然意义重大。而结论是对人和事的最终论断,“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往往会使这些宝贵的品质蒙尘,这的确是值得担忧的。然而,我们也需要理性地认识到,这种对结论的看重,其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逻辑,也有着发问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也是“立德树人”的一个环节。高三同学们即将迈向更为广阔的成人世界,以怎样的态度和这个世界共处,是他们必然需要经历的人生考题。而今年的作文题,让同学们在写作的同时,也实现了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锻塑!

  题目尽管只提供两种形态——小时候的发问形态,长大后的结论形态,但事实上包含了无数的形态。任何一种人生形态都是人生的常态,只是不同的人生观有不同的人生态的认知。

  结合创造人生、审美人生来看,一生都处在发问状态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更富有创造性的人生,一定能成就更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也是永葆赤子情怀的人生。古今中外大家,都是一生葆有赤子情怀的人生。

  他点评称:今年的上海考题与全国卷相比,很平实,很有味道,没有跟风,保持了上海的风格与特色。

  人的好奇心、对世界的探索欲是与生俱来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世界,爱问为什么,是孩童的天性。

  可是,到了成年,这种天性越来越被磨损,随着现成知识的增多,渐渐失去好奇心,以至于到了老年几乎丧失殆尽,这种现象,不仅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

  一方面,过去的应试教育往往爱把孩子束缚在标准答案里,扼杀了他们提问的能力。应试教育只重答案,轻视过程,束缚了这种天性,从小被投喂被灌输的教育方式,对于探索欲有所损害;而且越往上读,问题越少,到了高中就只关心标准答案了。灌输式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主体认知惰性,造成探索精神的缺失;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上紧张的、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严重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造成了一种不需要独立思考的氛围。

  结果人们习惯于不提出质疑,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创造力!

  因为多媒体的发达,信息与知识的易得也是造成我们习惯于接受“送来的结论”。

  于是乎,到了成年老年便没有了探究的冲动,只看重最后的结果,重答案,重功利,功利主义横行!

  首先要呵护孩童好奇心探究欲,不但要保护,还要激发。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成年人来说,批判性思维很重要,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和追求一种想一探究竟的好奇状态,追求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情怀,不能人云亦云,凡事不加思考。这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

  写此文应该观点鲜明,不要犯“假辩证”的毛病。所谓“假辩证”指的是:看上去四平八稳,其实什么也没说。

  学生应该针对某一方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避免庸俗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这道题其实不但紧紧地联系现实,批评社会现实,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辨性,并且也是人才观的一种思考,要人们思考教育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人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正如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中所说,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无往而非趣”,他们“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的变化,“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对此,不必担忧。

  但是,成年人应该努力摆脱世俗的桎梏、心灵的荆棘、见闻的束缚、理性的羁绊,不要失去童心童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要喜欢质疑、发问,争取创新、发展,不要只看重结论。

  姚为洲觉得写作本文,要说清楚成年人容易失去童心童趣的原因,不失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不失童心童趣。重点在于论述成年人容易失去童心童趣的原因。

  如果考生认为这种现象值得担忧,也未尝不可。可以从反面陈述失去童心童趣的危害性,从正面说不失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不失童心童趣。重点在于论述失去童心童趣的危害性。

  综合整理自文汇报、天目新闻、周到上海等,仅供学习用,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