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知进还需知止

发布时间: 2023-07-07 20:19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广大党员务必做到既“知进”,又“知止”;既敢为,又不妄为;既守底线,又追求“高线”;既学党章党规,又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不忘初心,又不忘最高奋斗目标,树好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出自《大学》开篇,第一次拜读《大学》,“知止”二字便引起我的注意,当时年少不懂,如今想来寥寥二字,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和禅机。知止”就是坚守底线,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

  综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英雄,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党员干部不仅要“知止”,也要“知进”。“知进”,就是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向着共产党人的“高线”挺进。有了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尽责的思想境界,一刻不停地向着高标准挺进,什么样的事业干不成,什么样的功绩留不下,什么样的美名传不了。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为蝜蝂作传。大意是,一种名叫“蝜蝂”的黑色小虫,善于背负。爬行时,遇物辄取,乐此不疲,最后“物积不散”“仆不能起”。又喜爬高,“极其力不已”,最后坠地而死。唐时的“蝜蝂”,是否还在,已很难证实,但这种“蝜蝂”式干部至今屡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少数大贪巨贪,遇钱辄取,遇位则攀,“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几近“危坠”仍“不知戒”,最后落了个被查被囚禁的可悲下场。人们常说,知止者安,知进者新。最为道理的朴素,往往最容易让人忽略。

  纵观当下,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既“知进”,又“知止”。这些人多是合格党员,也有很多是先锋模范。比如焦裕禄,他“知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又是“知进”的,在兰考的475天,忘我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第二种是“知进”,但不“知止”。这些人工作可能干得很好,但很容易出事。那些过去有功劳、现在身陷囹圄的官员就属此类。还有一种是“知止”,但不“知进”。这些人守住了底线,但不思进取,甘当“公堂木偶”,被群众称为庸官、懒官、怠官之类。

  在这三种人当中,第一种当然是最好的;可是,后两种人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认为,当前正风肃纪吹得这么紧,“利剑”频频,“知止”最重要。不能干的事不敢干了,该干的事也不想干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钟也懒得去撞,没了魄力,没了闯劲,甚至连“冒头”的心思也没有了。持这“两个观点”、“两种极端”的人员,看似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却忽视了一名党员干部应当具体的操守和担当,应当持有的“底线”与“高线”。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攻破天京、平定太平军后,威震天下,当时部下劝他发动兵变,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谁知,他怒不可遏,严词拒绝,并挥笔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只自知”一联,以表心迹。后解散湘军,自削兵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由此可见,“知止”才能“知进”,才会“有进”,否则曾国藩不可能保全了晚节,也换不得曾家子孙后代的平安。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在我们党内,很多优秀党员干部都是知进知止的模范。焦裕禄知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亲自制定《干部十不准》,决不容许自己的子女“看白戏”;他又是知进的,“要像泡桐树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善洲知止,在他那里没有“后门”这回事,从来都是公权为公、公款为民;他又是知进的,不仅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还主动到一线绿化大亮山,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