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李世民斩杀罪臣徐茂公却私下照顾其妻儿没想到给唐朝埋大祸

发布时间: 2022-10-13 16:2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才子。他们或许立场相悖,争锋相对,却也都是为了保家卫国,流血奋斗,甘愿牺牲自我,以血肉之躯在万千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国公李渊起兵晋阳,建立唐朝,完成了大一统。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骁勇善战的秦王李世民是父亲李渊的得力干将,他不仅鼓动父亲起兵反隋,自己也率领数十万大军亲自上阵,可以说,打下这片江山,李世民付出了关键的努力。

  后来,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的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和他一起打拼天下的众多功臣,下令描绘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足可见那个时代是英雄辈出。

  此举也说明了李世民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皇帝,在处理群臣关系时,往往心胸开阔,恩威并施,这也使得很多追随他的名将功臣都得以善终。然而这样的李世民,也有身为帝王冷酷无情的一面,这一点就体现在对他对于叛将单雄信的处决上。

  单雄信其人,“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是为瓦岗效力一生的绿林好汉,还是只逞大胆、不识时务的一介莽夫?历史人物的争议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而对于单雄信,史书普遍的评价都是劫富济贫、豪爽仗义的铁骨硬汉,他宁死不降唐,让以“仁君”著称的李世民破例处斩,此等结局也给单雄信增添了一抹悲剧的英雄主义色彩。

  隋朝末年,一代暴君隋炀帝争强好胜,频繁征战,宫中又大行奢侈享乐之风,致使民间饱受剥削,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接连爆发。瓦岗军就是其中一股攻势迅猛的反隋势力,诞生了诸如徐世勣、王伯当、单雄信等一批战斗力出众的名将。

  虽然都是反隋,但是这些自发的起义运动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是精彩纷呈。瓦岗寨最初的首领是翟让,他听从部下的建议让位于李密,而当时翟让的一众旧部心有不甘,企图重夺大权。李密为了永绝后患,便设计害死了翟让。无奈之下,单雄信和徐世勣等人只得服从李密的指挥。当时王世充率领的隋军多次镇压农民起义,与瓦岗军交战期间胜负难分,李密急需一批得力干将,便不计前嫌,让单雄信和徐世勣统帅部队,继续从事反隋大业。

  单雄信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有了他的鼎力相助,瓦岗军战力大增。在与王世充手下的隋军在洛口对阵期间,交战多达数百次,也没有让隋军占到一点儿便宜,反而损失数万兵力。在最初造反和效命瓦岗的这一时期,是单雄信最风光的时刻,他投身江湖,行侠仗义,担任瓦岗寨大将军,与秦琼、程咬金、徐世勣、罗成等一众好汉结义为兄弟,成为绿林老大,号令群雄。

  然而,在这局势变化莫测的权力斗争中,最初情比金坚、歃血为盟的战友们却产生了政治分歧,各自选择为不同的阵营效力。由于阶级限制,一度所向披靡的瓦岗军最终全面溃败,李密和王世充的斗争最终以王世充获胜告终,他篡位自立,俘获得了一大批绿林名将为其效力。李密被迫向新建的唐朝投降,徐世勣也跟随李密归顺李家父子。然而单雄信却选择了跟随王世充,誓死不愿投唐。

  瓦岗离散后,单雄信错观政治局势,站队王世充就是他悲剧的开端。单雄信曾经屡次三番想要击杀李世民,在李世民攻打洛阳之际,罗成临阵倒戈,与昔日一众瓦岗战友秦琼、徐世勣、程咬金等人共同作战。此时的单雄信已经众叛亲离,他孤身前往敌营,想要兵行险招反抗到底,却遭遇埋伏,中计被俘。

  “良禽择木而栖”,身逢乱世,这些精英们权衡利弊之下各奔东西也是不可避免的。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关于单雄信为何宁死不愿意像昔日兄弟一样归顺唐朝,后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因为李渊曾经在被追杀时不慎误杀单雄信的哥哥,这个重情重义的血性男儿怎可屈从仇敌;也有人分析是因为单雄信投靠王世充后,王世充把女儿嫁给了他,面对老丈人,单雄信自然是要鼎力相助,不愿意背叛家庭;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因为单雄信被往日的瓦岗兄弟背叛伤透了心,曾经的誓言与义气如此不堪一击,他宁死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李密和王世充都曾经爱惜单雄信的才能,继续对他委以重任,而在李世民这里,两个人却注定水火不容。单雄信在反抗唐军的过程中,一直冲在前线,曾经险些就杀害了亲王李世民,这也让李世民一直对他心存忌惮。

  徐世勣和秦琼等人虽然与单雄信政见不合,但往日情分都还历历在目,他们极力为其求情,甚至愿意放弃升官进爵的机会。然而李世民却认为留下单雄信是后患无穷的,他根本不可能软化态度为唐朝效力,所以不顾众人求情,坚决将单雄信列入了斩首名单。

  《隋唐嘉话》记载了关于单雄信最终慷慨赴死的场面。好兄弟徐世勣求情无果,黯然神伤,然而单雄信却深知自己必有一死,落得这个下场也是失败者所注定的。他看着这个曾经最为交好的兄弟,想到了他们由并肩作战,到决裂对抗的一幕幕经历,便也放下了积怨,转而安慰他道:“我固知汝不了此。”

  “平生誓共为灰土,岂敢念生,但以身已许国,义不两遂。虽死之,顾兄妻子何如。”徐世勣表示忠义两难全,他愿意帮助单雄信照顾他的妻儿,让单家得以保全,并且割下了自己身上的一块肉让单雄信吃下,以敬他们曾经许下的誓言。

  一代绿林豪杰单雄信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由于在《隋唐演义》中他又名为单通,所以他在弥留之际便留下了那句使人印象深刻的“给我单通一个痛快”。他的慷慨赴死也给徐世勣、秦琼等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以至于后来的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两个人都没有过多参与,屈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倒数末两位。

  单雄信虽然被处死了,但是徐世勣遵守诺言,偷偷照顾着单家及其后代。李世民得知后,倒也没有追究,反而善待了单雄信的族人。他任命单雄信的儿子单道真为凉州司马,后世单家几代也都没有遭遇打压,在朝廷担任官职。然而现实中总是充满了巧合,李世民当初一意孤行要斩杀单雄信以绝后患,却不料最终为唐朝埋下了祸根。

  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想象一个圆圈,王朝更迭兜兜转转再次上演。唐朝末年最强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史称“黄巢之乱”,其主力军就有单兴、单旺、单茂、单盛等人的参与,他们都是单雄信的后代。黄巢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像当年的瓦岗军于隋朝一样,持久的应战导致唐朝遭受重创,国力进一步衰微。

  单雄信的后代此举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为其报仇了,甚至最终导致唐朝被推翻。李世民断然也无法预料到后续发展。不知道若当年他放了单雄信一马,会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单雄信会归顺唐朝吗?他的后代还会参与黄巢起义吗?可惜历史是没有假如的,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并非偶然,只不过是前后自有因果,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罢了。

  一个朝代的覆灭,往往其固有弊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都是有迹可循的。隋朝末年频发战乱,隋炀帝长久以来的暴政导致其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导致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隋末民变成为导火索;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火连绵,民不聊生,黄巢起义吹响了唐朝灭亡的一声响亮的号角。

  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温故知新”,隋唐由盛转衰的过程,历来也被世人津津乐道。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8年,但它终结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3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凿运河,一度开创了繁荣发展的局面,隋朝的伟大之处无可否认;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代,其巅峰时期,更是达到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隋唐末年所爆发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朝廷繁重的徭役和压迫,导致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奋起抵抗,历史上众多朝代的覆灭大抵也是如此,这些教训也让我们更能够体会“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统治阶级若是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那么也就无法收获民心,长久稳固政权了。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