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追赶时代步伐一家便利店的数字化“变形计”

发布时间: 2022-10-09 16:3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便利店多重角色背后是数以万计的门店的支撑,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便利店。据网络数据,

  便利店越开越多,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在2015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181亿元,在2018年突破2000亿,2021年达到2988亿,预计2023年,将达到3566亿。

  便利店赛道广阔而拥挤,广阔在于下沉市场饱和度较低、增长空间大,拥挤在于罗森、便利蜂、易捷等头部便利店品牌齐聚,市场马太效应凸显又不乏刚入局的新品牌,品类、渠道、门店数量之争愈演愈烈。

  便利店顾名思义就是便利,东西的快进快出才是经营便利店的根本。因此围绕这个“快”字,与之相配的库存、配货、对账等都必须快起来。然而在实际经营中,每一天公司却总是无法“快速奔跑”。

  每一天公司批发业务中使用第三方订货系统,存在大量单据需要手动录入或导入库存系统,且不能及时同步批发价格策略,不能及时更新订货系统的实时库存。因为门店经营商品比较多,库管人员需要分权限、分区域管理库存,拣货配货只能依靠手动分单,效率低速度慢。零售门店多,零售数据不能及时生成财务数据,与财务对账不及时。

  绝大多数连锁便利店品牌的经营模式与每一天公司如出一辙,数据流转不畅,造成企业管理能力差,运营效率低下,经销商满意度低。在这样的背景下,连锁便利店企业开始寻找新出路。

  罗森、全家、7-Eleven三家日系便利店,近年开始将新店开到了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压力最大的是数以百万计的便利店。

  以数字化能力最强的7-Eleven为例,其订货作业只使用如杂志般大小的行动终端机GOT(Graphic Order Terminal),店员通过液晶屏幕上所显示的各项参考资讯,如同在操作电玩的摇杆般,哪种商品需要进几个,逐一键入即可。而被输入的信息经由网络,汇总到总公司。集中在总公司的订货资料,会被送至下游供应商处,由供应商生产、送货。整个流程非常高效。

  7-Eleven有着世界最先进的资讯系统,能迅速而准确地处理由分店传来的订货资讯。由此,他诞生了“单品管理”的概念,7-Eleven的分店通常会依据假设来订货,并以POS数据来验证结果。借助反复的假设与验证,针对每项商品,都要经常掌握其畅销度,并下架滞销商品,这在7-Eleven称为“单品管理”。

  对于品牌商来说,视觉识别盘点库存、AI数据分析选品定价,已经屡见不鲜。比如便利蜂通过自有的数字门店系统,依托IoT、自动化捕获等技术以“秒”为单位的门店数据获取,并通过******的AI系统,以打标签等方式从各个维度去拆分商品特征,分析门店销售差异时进一步增加标签,最后在不同标签中得出数据关联,实现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下的精准服务。

  但对于百万量级的实体小店来说,门店运营系统不在于引入多少先进技术,也不在于部署多少传感器硬件,而是要实现“量体裁衣”便宜好用。

  据了解,依托系统,前端的门店实现了数字化的高效管理后,门店获取到了更详实的数据,商品分析功能里的缺货率、售罄率分析等,员工的在线率、缺勤率、缺货率、商品损失等等,另外还包括供应商管理、商品分级管理等等。

  “这个东西一定是需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所有都是基于提供的基础数据演化出来。没有后面这些东西都没有。”吉慕、优仓达等多个“吃螃蟹”的商家认为,这套系统目前并不完美,但是确实有效。

  第一个痛点就是多渠道、多门店如何管理商品。比如,有时实体商家同时上线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渠道,一套商品上线三个渠道,对于一线员工管理非常繁琐。他们要解决多渠道、同一套商品管理。

  第二个痛点是人员难管理,不知该如何奖惩。假如商家门店里有六七个员工,这些员工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如果某个员工上货上错了,库存出问题了,怎么来评估他们?需要数字化的工具。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算好账”。像吉慕早期,如果不对进销采进行数字化,算不清楚账。而商家最大的成本是货,把数千个SKU的货进满,需要数十万元,品类多,每天仓库出入货数量、是赚钱还是亏钱,这对于大多数商家,都是一笔糊涂账。系统以库位码作为基础,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系统的履约分析为例,通过数据分析,能看出一个店里有多少拣货员,拣货员每个订单的履约时间多长,拣单量,错漏拣率、差评率是多少等。同时,也能降低店员拣货的出错率,出错了以后,可以追踪查到原因、查到到谁、为什么,在后续管理中弥补或挽回损失。

  目前便利店最大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拥抱数字化除了传统便利店内部压力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消费习惯全面数字化,无论是移动设备的使用,还是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消费习惯的变化要求便利店提升数字化水平;二是互联网巨头进场建设数字化体系,这也为便利店数字化提供了技术和资金。”

  从整个零售业看,加速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便利店转型数字化有其特殊优势。以一家零售店举例,其客流来自四面八方,大部分顾客进门店购物一年一到两次,复购率低,门店很难获得线下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但作为零售业态中复购率较高的便利店,则可以积累丰富的数据,并对用户精准画像和营销,有助于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体验。

  业内专家表示,数字化的便利店,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零售商,而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网络。在这个设施上,可以叠加多种增值服务,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也将给便利店运营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数字化转型趋势下,便利店可以利用大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利用大数据分析帮助自身快速连接目标用户,精准定位和挖掘用户需求和痛点,大幅度提高销售转化率。不仅如此,还为顾客提供多种数字化技术体验,如二维码识别支付、人脸支付、存货动态更新等,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便利,也大大提高了门店的运营效率。

  其实,不少传统便利店企业早就开始探索数字化运营。比如,早在2012年,7-11便利店就着手开展数字化客户参与计划。美宜佳便利店从2014年起就将整体架构,尤其是会员数据化。至于淘宝会员店、京东X无人超市等,更是数字化运营的先锋。

  “数字化运营有三大抓手,前端的顾客分析,后端的供应商影响力,中端的门店运营管控。此前,不少便利店的数字化运营更多体现在前端。我们期待未来看到更多的便利店,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创新,影响供应链创建和门店管理网络。”。

  目前在我国,便利店形成新的竞争态势,一边是资本进入便利店行业,打造智慧零售店(如便利蜂)和无人便利店(如缤果盒子),翻新传统便利店(如京东便利店);一边是传统便利店企图转型,如美宜佳和怡亚通转型为便利店服务商,或者试图以便利店+餐饮,便利店+生鲜的方式为便利店赋能,如7-11和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引入外卖服务。

  整体来看,便利店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建立供应链系统和智能门店也是通往智慧便利店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变革中,便利店要建设好供应链配送系统和智慧门店,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总结:在当下數字化转型的趋势下,便利店行业有着自带的先天优势。将“互联网+便利店”模式贯彻到底,可以将便利店门店管理智能化,带动整个行业共享数字化红利,引领便利店高质量发展。于传统便利店而言,精细化运营、管理、基础设施仍是通过技术实现日常经营参数化的基础。相信未来,技术驱动下的便利店行业犹可预期。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