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对待窃听窃照需“打回原形”让其无孔可入

发布时间: 2022-08-24 17:5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充电宝、插头、插座、水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身边物品,可能是安装有窃听窃照定位功能的“间谍”设备。有网店表示,其可以对各类物品进行改装定制,生活中常见的蓝牙音箱、插头、钱包、打火机等都可以被改装成窃听器、定位器,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相关电商平台购买。(8月24日《法治日报》)

  众所周知,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不受他人侵扰的具体人格权,隐私权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近些年来,关于偷拍、窃听等违法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报道越发频繁,“间谍”设备以其自身隐蔽性、逐渐专业化与监管打起了“游击”,彻底斩草除根灰色产业链成为公民的共同夙愿,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化手段真正利民、便民、惠民,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安全、舒心。

  不难发现,之所以有市场,证明部分人有扭曲的个人低级恶臭趣味,这样的不良心态俨然在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正在背离法治背景下经济交易。依据我国法律,对待此类行为除行政处罚外,还可依据民法典人格权编、侵权责任编的相关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可怕的是,那些被奉为“战利品”的窃照被许多群友围观,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属于大众正常行为。“窃听器”“定位仪”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普通商品,在源头当由有关部门督促商家依据法律法规落实实名制,以此来“浇灭”某些人群的“罪恶之欲火”。

  当然,“间谍”商品花样繁多,并不意味着受害者只能防不胜防,更不能说明就要任其猖獗。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早已紧密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针对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断源”行动和打击偷拍偷窥“扫雷”行动。其实,许多电商平台是灰色产业链的推手,必须要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可采取加大罚款力度,必要时采取停业整顿甚至下架该APP都是积极可行之策。

  生活中,我们皆是阳光下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渴望自身隐私权受到保护,度过充实的每一天。对于许多受害者来说,要勇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要知道,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是依法不予公开审理的,所以被侵权人通过民事或刑事途径维权时不必有所顾虑。打击非法窃听窃照设备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售卖、传播、制造等多个方面展开围堵,若不能及时高效的顺藤摸瓜“排雷”,便可能反复“发作”侵害更多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