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风物志】敦煌历日:星期制度唐代就已引入中国

发布时间: 2022-05-13 21:4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最初是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制定了最早的历法,即太阴历。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公历最早的源头。中国的历法起源也很早,上古时代在百越形成了独特的干支历。中国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但因时间久远,古代历书如何演进发展,因实物太少而难寻觅其发展轨迹。公元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历日,则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些古代历日(历日是历书的俗称),统称为敦煌历日,这些历日的背后,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位于甘肃敦煌市的莫高窟,是一座文化宝库,除了丰富多彩的塑像和壁画,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更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众多的敦煌遗书中,人们发现了四十余种古代历日,它们就是敦煌历日。

  我们的祖先早就观察到:日出日落为1天,月圆月缺为1月,日远日近、冷热寒暑周而复始为1年;时间的度量,与日月运行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使之符合实际的天象与自然季节?这便导致了“历”与“历法”的产生。所谓“历”就是调配年、月、日的具体方案,“历法”则是治历的规律与法则。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书。但因时间久远,古代历书如何演进发展,因实物太少而难寻觅其发展轨迹。公元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历日,则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敦煌遗书中四十余件古历,最早的是北魏历日,最迟的是北宋历日,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宋初历。在我国,除出土的少许汉简记载内容简单的历谱外,敦煌古历日是现存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批古历日。它不仅对于研究我国中古时代天文历法有意义,而且对于探索西域历史也大有关系。

  藏经洞保存的历日,除少数来自中原王朝和外地外,有35件是敦煌当地自编的。自古以来历书都是由封建王朝组织编写并向全国管辖区颁发。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前,敦煌地区使用的就一直是唐朝的历书。

  据历史记载,唐代流行的历法有《大衍历》和《宣明历》。《大衍历》是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人一行在大规模天体测量的基础上,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历》的初稿,一行去世后,由张说和陈玄景等人整理成书。《大衍历》以其革新号称“唐历之冠”,又以其条理清楚而成为后代历法的典范。

  《大衍历》之后,徐昂制订的《宣明历》颁发实行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大唐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历法,为什么敦煌当地还要编写历日呢?在藏经洞中发现了数量多达35件敦煌当地人编写的历日,难道他们编写的历日更为先进吗?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大衰,河西走廊以及西域一带遭受吐蕃军队的攻击,沦陷于外族。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吐蕃军队攻占了敦煌。敦煌同唐王朝的联系被割断,象征王权的中央历书也无法颁行到这里了。吐蕃使用地支和12生肖纪年。这不符合汉人行之已久的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的习惯,也无法满足敦煌汉族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敦煌地区开始出现当地自编的历书。

  敦煌沦陷于吐蕃70余年之后,张议潮率领河西归义军举义成功,夺回敦煌,河西十一州也重新回到大唐怀抱,但敦煌地区自编历书已成习惯,民间仍继续使用自编历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初,前后达两个世纪之久。因此,敦煌有好几位大历法家,最重要的就是翟奉达和翟文进;所有敦煌历书都是翟氏家族的人编的。

  关于敦煌翟氏,历史记载,翟氏是敦煌大族,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就是翟氏家窟。

  公元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朝议郎、敦煌郡司仓参军翟通开始出资建造作为家窟的莫高窟第220窟,这是敦煌比较早的以家族为主导的石窟。在洞窟主室西壁龛下有墨书“翟家窟”三个大字。

  据记载,主持翟家窟营建工作的是翟氏家族在敦煌大云寺出家的僧人道弘。学者们考证,大云寺就是今天莫高窟最大的大佛35米高的“北大像”所在的第96窟弥勒佛窟。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认为翟氏家族的220窟营建工作先后长达20年时间。

  翟奉达是翟通的9世孙,唐末五代敦煌人,历法家。公元925年时,翟奉达的父亲、兄长已亡故,特别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也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翟奉达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决定重修先代的洞窟为家族祈福。

  此次重修时,翟奉达把自己和亲人们的画像画在了石壁上,并在甬道的另一面工整地写下了“检家谱”,它详细记载了家族经营家窟近300年的历史,成为今天的人们理解敦煌石窟营建与日常管理的文献证据。

  相对于朝廷颁行的历书,地方历书常常被称作小历。敦煌历日的朔日与同一时期的中原历不尽一致,常有1到2日的差别;闰月也很少一致,比中原历或早或晚一两个月。但纪日干支同中原历却十分一致,表明中国古来干支纪日的连续性并未因地方自编历日而中断。

  在這些曆日中,人們仔細研究發現,來自西方基督教的星期制度,最早引入我國曆法竟然是從敦煌曆日開始的。這一發現讓人十分意外,又覺得十分有趣。

  在敦煌曆日當中,一星期的各日在敦煌曆日中都有特定的術語,星期日是“密”,從星期一到星期六依次是“莫”“雲漢”“嘀”“溫沒斯”“那颉”“雞绶”。一般說來,敦煌曆日都在正月初一注上星期幾,以後的都省略了;或只在星期日注一“密”字,以下由人們推算。

  星期制度是一種日期計數制度,來源于兩河流域,由古巴比倫人創立。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對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的觀察,制定了太陰曆。一年分爲12個月,一年12個月中有6個月每月爲30天,另6個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這同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相差11天多,過兩三年就要差一個月,這就叫“年日不足”,他們就設置閏月加以補充,就是第二年或三年加一個閏月,即一年有13個月。

  漢谟拉比在位時,由政府命令規定置閏,後來逐漸有了固定的周期。他們已經能夠區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對五大行星的運動軌道觀察得相當准確。他們把星宿和諸神聯系起來,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號也就用來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天一輪回,所以把七天作爲一周,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的来历。

  在敦煌40多件历日中,有两件值得一说。一是北魏太平线年)历,内容十分简单,但这是现存敦煌历日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也是现知唯一的北魏历书实物。二是唐乾符四年丁酉岁(公元877年)印本历日,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本历书,也是现存敦煌历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件。

  敦煌历日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历书的演进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显著位置。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