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河南墜子的創始人是誰?

发布时间: 2021-10-05 09:52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喬治山為清代嘉慶時人,原在開封唱三弦書,經他將三弦改成二弦,從彈撥改為拉奏,取名墜胡,他經常演唱的劇目為玉虎墜,群眾遂稱他為唱墜書的,後來出了名,就叫墜子書。墜子開始為單人獨角,自拉自唱,腳上綁一擊槌,用以擊節。同治年間與道情結合,形成一人持簡板擊節演唱,一人拉墜胡伴奏,唱奏開始分工。1920年前後,簡板又改用鐃鈸,同時墜子出現女演員,其中有從梨花大鼓演員改唱的,於是又吸收梨花大鼓所用的扁鼓。河南墜子在開封影響深遠,清末城內就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墜子研究會,最早的墜子唱片就是在開封灌制的,自此流傳京津,風靡全國,成為全國十大曲種之一。

  河南墜子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河南省流入河北南部,並流播至邯鄲、邢臺、石家莊地區和唐山市。民國九年(1920),河南開封趙吉祥(綽號黃馬褂)到臨漳縣石營前屯一帶開班收徒,教授河南墜子,先後向趙學藝的有鄧文儀、郭同堂、劉金貫、朱志章、姚忠臣、楊茂林、郭小屯等。冀南一帶從此也成了河南墜子發展的大本營之一。河南墜子喬派創始人之一的喬利元,開始是在大名縣拜程長會習唱山東大鼓,後改唱河南墜子的。其徒喬清秀從藝之初,也在石家莊、保定等地演唱。民國十六年(1927)喬清秀等人在石家莊演出時,書場老闆給她挂出了“蓋河南”的牌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北省內一些唱山東大鼓的藝人開始改唱河南墜子,如大名縣李和春,館陶縣的張明鬥、王秀蘭夫婦等。四十年代初有“蓋直隸”之稱的魏金鳳的兒子魏忠欣(綽號吸鐵石)和妹妹“七歲紅”唱“對口”墜子,紅極一時。同一時期,有王秀紅、程玉蘭、杜鳳蘭、鞏志紅等在唐山演出河南墜子,也很有名。此後,河北出現了一批墜子名家,如臨漳縣的鄧豐林(綽號“機關槍”),南宮的張秀清(綽號“小鋼炮”),大名縣的齊秀雲(女)、李桂蘭(女)和邯鄲的周鳳霄(女)等。河北流行的河南墜子,藝人多由唱山東大鼓和漁鼓的改行,因此所唱曲調或多或少帶有山東大鼓或漁鼓味兒,且演唱時使用河北話,因而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河南墜子藝人還投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宣傳工作。1937年,永年縣的劉成名編演了《血戰盧溝橋》,在山西太原演出,獲有關方面獎勵,並將獎金七十元捐給抗日戰士;1939年,館陶縣的王秀蘭、張明鬥帶領家庭說唱組參加抗日宣傳,演出《血戰盧溝橋》、《青年參軍》等節目;1942年,肥鄉縣的梁五愛、梁大愛依據報載故事編演了二十回中篇河南墜子書目《小老韓參軍》,演唱後受到歡迎。是為最早的河南墜子中篇新書目之一;1948年,臨漳縣的鄧豐林編演《偽軍回頭》、《浪子回頭金不換》等節目,動員國民黨軍人家屬影響自己的親人反正,被譽為“機關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河南墜子在冀南、冀中盛行,據不完全統計,1958年以前從業人數多達五六百人。李和春、李桂蘭、程玉蘭、劉金鈴、劉寶鈴、七歲紅等藝人先後參加了河北省曲藝實驗隊,演唱河南墜子。此時,許多河南墜子藝人還組織起來,演出化粧墜子。使其由曲藝形式脫胎為戲曲形式,一時全省河南墜子劇團達三十多個。1958年後,多數墜子劇團被裁減,大部分藝人復以說唱河南墜子為生。進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河北的河南墜子演員,仍為數可觀,但著名演員不多見。河南墜子演出形式,有演員一人自拉墜胡坐唱,井腳踏響板擊節伴奏的,有一人手持木板擊節站唱,一人操墜琴(胡)伴奏,且幫說幫唱的;也有二人對唱的。傳統河南墜子的書目以短篇、中篇為主,短篇如《借》、《小黑驢》、《偷石榴》以及“三國段”;中篇如《大宋金球(鳩)》、《絲絨計》、《響馬傳》、《劉公案》、《海公案》等。藝人在書館靠地演出時則唱長篇書目,如《楊家將》、《呼家將》、《薛家將》等。這類書目大都是從西河大鼓、山東大鼓、木板大鼓移植過來的,如喬清秀即於民國十七年(1928)拜臨漳縣山東大鼓藝人潘春聚為師,學其《三打天門》、《五虎平南傳》等書目。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